华人孙大卫是这家公司的老板,在美国硅谷众多的车库创业者中,关于他的故事是最为精彩者之一。他所创办的金士顿,犹如乌托邦的理想国。对内,不强调预算控制等繁文缛节,将心比心,以独特的人情味创造出员工自主管理文化;对外,孙大卫奉行,做生意就是做人。视承诺为最关键的原则。
就是这样一个毫无章法甚至“毫无策略可言”的企业,问鼎全球内存模组的龙头宝座好些年,且连续5年蝉联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100强“员工梦幻企业”(BestCompanytoworktor)。早在1996年,孙大卫就拿出1亿美金作为年终奖,创造出平均每位员工分得近800万台币的分红神话。
对,这家公司就是鼎鼎大名的金士顿,“美国最佳工作环境100家公司”第二名。
这家公司的老板实际上是两个华人——杜纪川与孙大卫,他们的崛起过程颇具传奇色彩,1987年10月19日华尔街股市崩盘的这天,反而是他们实现美国梦的开始。原来杜纪川与孙大卫因早年从事的个人计算机生意,由当时在计算机业叱咤风云的AST公司收购,取得500万元后,全数投资于股市,结果一夕之间变得一无所有。
笃信“危机就是转机”的杜纪川,只有与孙大卫重新出发,成立金士顿,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策略,力争上游。杜纪川把公司的成功归功于知人善用,拥有一群向心力极强的员工。其实,这股向心力的来源,正是由于公司一向把员工当成是最大资产、善待员工,并且提供员工最佳福利。
金士顿在1996年底一度被日本软件银行并购,当时杜纪川与孙大卫拿出1亿美元与员工分享,震撼全美业界,让人称羡不已,也让金士顿声名大噪,令求职者十分向往。后来日本软件银行因扩张过度,资金陷入窘境,营运方向改变,杜纪川与孙大卫再将金士顿买回。
一人工作,全家医保,就算是新人刚上班,说一句家里有人生病,立马放6个月的带薪假,怀孕也是一样的待遇。
照说这种无组织、无纪律、无原则的“三无”企业,是不可能被人看好的。果不其然,曾还在发家的阶段,《洛杉矶时报》的一位记者来采访,摇着头走了,报纸上坚定地预测,“你们现在可以这样管,等做到2亿美元就不行了。”
两个企业负责人不服气,等企业做到2亿美元的时候,把记者请回来,记者一看,怎么管理还这么懒散,再次出言警告,你们这样,到10亿美元就要完!
“现在我们每年营收超过65亿美元了,但还是在这样管理。”记者也是信了邪,全世界估计也就你们家敢这样做生意了。
而这家完美避开所有企业管理法则,却凭着这股懒散做到世界第一的公司,就是全世界内存界的一哥——金士顿!
如今它不仅已经摆脱质疑,甚至还变成美国科技人员,人人都向往的乌托邦理想国。不过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不融资、不上市、无贷款,这家世界500强里最奇葩的私企,还是出自两位中国人之手。
杜纪川和孙大卫是不打不相识,当时是70年代,杜纪川还在干销售,一次打篮球偶遇了孙大卫,一场酣畅淋漓的球赛,把未来的创业伙伴,亲手送到了他面前。
当时孙大川在做硬件工程师,经常给杜纪川提起,公司做一块电脑主机板成本200美元,售价却高达2000美元,而且根本不愁卖,赚钱效应实在惊人。
这让工科出身,又有销售经验的杜纪川嗅到了一丝商机,“不如我们也来干这样的生意,你来设计主板,我来负责销售。”
自古商界奇才,都爱在车库里办大事儿,杜孙二人也不例外,收拾好杜纪川家的车库,两人就开始捣腾起自己的美国梦,创办了专门做存储的公司:Camintonn,正好碰上美国经济喷发的高潮,生意好得不得了。
短短两年,两人没挣到大钱,小钱倒是挣了不少,也没多少大志向,有公司想收购Camintonn,甩手买了,把钱扔给股票经纪人,自己就开始逍遥快活。
到了1987年10月17日,美国的黑色星期一来了,股票崩盘的太过突然,短短几个小时,美国股票总市值蒸发5000亿美元,相当于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8,很多热衷于炒股的人更是身家俱损。
杜孙二人自然没有逃过一劫,一夜暴富的滋味没尝到,一夜倾家荡产倒是硬生生经历了一会,两人真是无处话凄凉,中年破产不像青年时候,托儿带母的,以后的生活可怎么办哦。
就这样平复着心情过了两个星期,二人出来喝咖啡,从安慰说到鼓励,又从鼓励变成干劲,去他的破产,大不了重头再来。
于是,回家翻箱倒柜,最后又在杜纪川家的车库里,找到了2000美金,以此为启动基金,开始了金士顿最初的萌芽。
没错又是车库,车库是创业成功的保障:)
如今的金士顿,自然是牛得不行,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内存公司,还多次当选全美最佳雇主,原因就在于创始人始终坚持自己“奇葩”的企业文化。
最不爱听的就是商学院的管理“歪理”,听说员工有困难了,杜纪川通常二话不说,塞个几百几千美元进员工口袋,不够的再说。
带员工去出差,出完差别急着上班,有时间咱们来个“附赠旅行”放松放松,甚至自己掏钱带他们去赌城潇洒一把,最重要的就是开心了。
有人说他们这一番做派,简直就是拿钱不当回事,诶~说对了,还真就拿钱不当回事。
当年金士顿也被人收购过,那是1996年的事儿,孙正义的日本软银以14.5亿美元收购金士顿,可最后交账的时候就拿出11.7亿,资金有些紧,剩下3.3亿,希望能缓缓。
然后杜纪川给孙大卫一个电话通气,十几分钟之后就给孙正义回复,这3.3亿美元,我们不要了!
真的不要了?把孙正义着实惊讶了一把,不要了不要了。不仅3.3亿美元不要了,还拿出1亿美元分给员工们,每人分到的钱不低于200万人民币。
而比这更传奇的还在后头呢,后来日本软银对存储行业没兴趣了,要出售金士顿,孙正义主动找到杜孙二人,硬要以4.5亿美元卖还给他们,算下来还净赚6亿多美元。
不过看之前杜孙二人的做派,也不外乎二人如今并列《福布斯》全球华人富豪榜第51位。
经历过几次失而复得,杜纪川和孙大卫深刻地明白,赚钱不是工作的唯一,他们只是希望更多的人,能从中体味出公平、快乐、信任,以及人生那一点点甜味来。
正所谓千金散尽还复来,灾难往往不可预测,而有时候,灾难跌入诚信的人情味儿里,就会变成上天最好的礼物。
延伸阅读:
一笔交易亏了6.5亿美元
却成就了孙正义和金士顿创始人
1987年10月17日,杜纪川和孙大卫仅用2000美元充当为新公司的启动资金,重新创业,并为公司取名“金士顿科技”。
而这一次创业,他们很快获得了成功:
1992年,金士顿被媒体评选为全美成长最迅速的私营企业;1995年,金士顿凭借13亿美元的营收成为全球第一大DRAM(动态随机存储卡存)公司,成功跻身“十亿美金俱乐部”。
为纪念这一成绩,公司还在《华尔街日报》等媒体以“衷心感谢!”为题刊登巨幅广告,致谢供货商和代理商,并列出了每位公司员工的姓名。
当时的金士顿像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其发展飞速引起众多资本大鳄的注意,当然也包括孙正义。
于是,1996年,信心满满的孙正义走进杜纪川和孙大卫的办公室,开出一个不容拒绝的条件:以15亿美元收购公司80%的股份。
孙正义做事就是霸气,不过这很符合他的风格,要不也不会有后来的“跟马云聊了五分钟后就决定投资阿里巴巴”的传说了。
杜纪川与孙大卫都是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他们自称没有什么雄心壮志,而且已经卖掉一次公司,过上潇洒的日子。唾手可得的巨大财富,让他们再度向往起云淡风轻的恬适生活,因而决定该放手时就放手。
然后,他们做了一件震动全美的事情,在获得软银10来亿美元的首笔收购款后,杜纪川和孙大卫拿出1亿美元现金分给了金士顿所有员工。依靠这笔意外横财,金士顿的普通员工都可以买到好几部法拉利。
接过金士顿之后,孙正义展开了他的硬件发展计划。
他推动金士顿与东芝合作,为东芝个人电脑进行内存升级,这也是个人电脑OEM厂商首次和内存制造商合作制造联名产品模块。
他还带领金士顿到英国设立欧洲总部。1998年,生意大好的金士顿更声名大噪,在《财富》杂志“美国百名最佳雇主公司”评选中获得排名第二的好成绩。
金士顿一路向前,孙正义却遇到了麻烦。
2000年,软银因扩张过度,再遇上网络股灾,资金陷入窘境,因此,软银只付了11.4亿美元,还有3亿美元付不出来。
于是,孙正义找到两人商量能否延期支付还没付完的3.3亿美元收购款。
没想到两人当场决定:剩下的,就不要了!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赚得够多了!
不过,后来孙正义还是决定放弃金士顿。
当时,软银已因雅虎赢得互联网投资霸主荣誉,所投项目也大多是互联网公司。但金士顿的存在却让市场困惑,甚至担忧他们的战略不清晰。每当软银的股价上涨时,这个问题就被提出来,对其互联网霸主形象形成干扰。
于是,为了软银的战略调整,孙正义最终决定——卖掉金士顿,把火力重新聚焦到互联网。
买的时候坚决,卖的时候果断,这就是孙正义,一旦决定,不惜亏损,不拖泥带水。
或许是出于对杜纪川、孙大卫为人仗义的欣赏与感激,或许是出于希望金士顿依然要做自己的友军,孙正义决定把公司还给杜纪川、孙大卫,并且主动开出了一个也让全世界震惊的价格:4.5亿美元卖掉金士顿80%的股份。
14.5亿美元卖出,4.5亿美元买回,即使剔掉一句话就送给孙正义的3.3亿美元人情,杜纪川、孙大卫还是因为孙正义的这一折腾,净賺了6亿多美元。
在这笔交易中,孙正义与杜纪川、孙大卫,尽显真正的儒商风范,成为商业史的一段佳话。双方都是能够知止,知足,能够为对方着想。这就是中庸之道,做事不做绝。
不是看几本子曰的书,穿一身唐装就可以叫儒商,关键看怎么做。杜纪川、孙大卫对投资人孙正义,对员工,都是满满的诚意。
如今,金士顿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内存企业,这个公司坚持不上市、不融资、不贷款,员工福利超好,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美国最适宜工作的公司”,成为一个超越传统商业的理想主义企业。
比起他们来,现在市面上很多收购案的吃相太难看了。
3年多时间,11亿美元支付,4.5亿美元收回,亏损6.5亿美元,卖掉的企业还一路继续做大,对孙正义来说,这笔买卖亏吗?
账面是亏了,亏了6.5亿美元。但是,如果算上机会成本,孙正义就是大赚。收回这4.5亿美元是在1999年,如果孙正义不从这些他决定战略撤退的领域撤资,那么他可能就没有钱再重注投资互联网。
软银投资阿里巴巴正是在2000年,1999年收回那些要放弃领域的资金,改投互联网,可以说成为软银最关键的转折点。
这就是枭雄,算大账,做大事。
其实,这个故事的几个关键节点里,在绝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时候,应该是另外的走向:
当一个中年人46岁的时候,财务归零时候,还有几个人有勇气去重新创业?很多人已经在准备退休生活,或者心想这么大了,再也不折腾了,混着吧;
当孙正义提出需要延期,没有钱付清尾款的时候,一般的买家可能就会起诉孙正义,你那么大产业,怎么可能就缺这点钱?你不给钱,我就不给你好好干活,最终,金士顿这个被折腾的不行了,孙正义也陷入泥潭,杜纪川、孙大卫也就没有后来买回金士顿的机会与成就的大事业;
当孙正义提出要卖回金士顿给他们的时候,一般的卖家都回要求本金加利息,或者更高的溢价,杜纪川、孙大卫可能买不起,孙正义可能也一时找不到好的买家,然后就把公司放着,等到出高价的人。这样的话,软银可能就没有足够的钱赶在2000年去投资阿里巴巴。
人生的路真的很长,做好自己,善待他人,古人的智慧传承了数千年,一定有其足够的真理。
版权声明及安全提醒:本文转自网络平台网络,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金融文库」立场。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金融文库」仅提供免费交流与学习,相关内容与材料请勿用于商业。我们感谢每一位原创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如本转载内容涉及版权及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客服处理(微信号:JRwenku8),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