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家上市银行公布2023业绩快报!

近日,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杭州银行、齐鲁银行、长沙银行等5家A股上市银行率先披露了2023年业绩快报。
总的来看,2023年,5家上市银行经营保持稳健,资产规模稳步增长,资产质量整体向好。
从资产规模来看,2023年,5家上市银行均保持增长。其中,三家城商行资产规模增速实现双位数增长。齐鲁银行增速最快,达19.56%;杭州银行和长沙银行分别为13.91%和12.74%。股份行方面,中信银行和招商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速为5.91%和8.77%。截至报告期末,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杭州银行、齐鲁银行、长沙银行的资产规模分别为9.05万亿元、11.03万亿元、1.84万亿元、0.61万亿元、1.02万亿元。
营业收入方面,2023年,中信银行和招商银行营收增速略有下降,两家股份行分别实现营收2058.96亿元和3391.23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60%和1.64%。三家城商行2023年营收增速保持增长,杭州银行、齐鲁银行、长沙银行三家营收分别为350.16亿元、119.52亿元、248.0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6.33%、8.03%、8.46%。
2023年,5家上市银行归母净利润均实现增长。报告期内,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杭州银行、齐鲁银行、长沙银行分别实现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670.16亿元、1466.02亿元、143.83亿元、42.34亿元、74.6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7.91%、6.22%、23.15%、18.02%、9.57%。
从不良贷款率来看,2023年,5家上市银行的不良率均有所下降。其中,中信银行降幅最大,截至2023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1.18%,较上年末下降0.09个百分点。截至报告期末,招商银行、杭州银行、齐鲁银行、长沙银行的不良率分别为0.95%、0.76%、1.26%、1.15%,降幅分别为0.01个百分点、0.01个百分点、0.03个百分点、0.01个百分点。
4家上市银行在业绩快报中披露了2023年的贷款总额,均保持较快增速。具体来看,截至报告期末,招商银行贷款和垫款总额6.51万亿元,同比增长7.56%;杭州银行贷款总额8070.96亿元,同比增长14.94%;齐鲁银行贷款总额3001.93亿元,同比增长16.69%;长沙银行发放贷款及垫款本金总额4883.91亿元,同比增长14.64%。

版权声明及安全提醒:本文转自网络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金融文库」立场。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金融文库」仅提供免费交流与学习,相关内容与材料请勿用于商业。我们感谢每一位原创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如本转载内容涉及版权及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客服处理(微信号:JRwenku8),谢谢!

(0)
上一篇 2024年1月25日 下午3:06
下一篇 2024年2月1日 上午10:06

相关推荐

  • 多家银行捐款支持抗击肺炎疫情,招商银行捐款2亿元!!

    面对疫情,目前中国已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微众银行等多家银行发布捐款消息,支持武汉、湖北乃至全国范围内的肺炎疫…

    2020年2月2日
  • 4月28日起,多地全面取消企业银行账户许可!

    4月28日起,北京、深圳、广东、福建、山东等多地全面取消企业银行账户许可

    2019年4月29日
  • 2019年金融科技行业五大竞争趋势预测

    2018年以来,金融科技行业整体进入深度调整后期,各业态发展进程快慢不一。自2018年下半年P2P平台集中“爆雷潮”以来,行业发展速度持续放缓;第三方支付市场趋于成熟,增速趋缓。同时,普惠金融、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借助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进入高速发展期。

    2019年3月14日
  • 银行家杂志:2019十大金融人物

    纵观2019年,银行面临着巨大的资本压力,风险资产增加、盈利增长变缓;2019年,永续债成功发行,引发资本工具创新;2019年,在上交所新设科创板,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

    2020年1月8日
  • 国有大行正在逐步蚕食股份行的市场份额

    来源| 任博宏观论道 导读:息差空间不断收窄并处于低位的背景下,国有大行正抓住市场主体对利率敏感度明显上升以及资金供给严重过剩的机会,加大“以量补价”的力度,逐步蚕食股份行及其它中…

    2024年4月8日
  • 王永利:深度解析中国金融的政策性风险

    放眼全局,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换挡转型调整的转换期,对金融稳定和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中国经济在加入WTO高速发展十年之后,尽管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增长率就出现趋势性下行,中央在2014年即提出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不再追求两位数高速增长,转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但经济发展的实际路径和模式仍在惯性运行,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

    2019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