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过去一年,P2P网贷平台清零,最高法将民间借贷利率下调至4倍LPR,《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出台……监管升级,行业愈加规范。
从2019年315曝光“714高炮”,到2020年315曝光第三方SDK金融软件,行业乱象在曝光中受到整治,但新问题和新挑战也在不断涌现。借助315特殊的时间点,北青金融盘点了2020年消金行业四大乱象,与读者一同审视行业发展。
场景金融暴雷
无论是教育培训市场,还是医美、长租公寓等领域,机构跑路、倒闭的现象屡见不鲜。但在2020年,蛋壳公寓的暴雷则为行业敲响了警钟,引发了诸多关于场景金融模式的讨论。
2020年5月,晋商消费金融再次卷入租房分期纠纷,据多位租客反映,通过长租公寓“美丽屋”租房,被办理了晋商消费金融房租分期贷款。退租成功后,仍收到了消金公司的催款信息。对此,美丽屋表示租客的贷款已还给第三方贷款平台。而晋商消费金融方面表示,此事涉及合作机构违规,公司贷款符合流程。
2020年10月,优胜教育多家实体店相继关门停业,其机构名下的众多学员无法退费,内部员工无处讨薪。同年11月,蛋壳公寓被爆资金链断裂,蛋壳无法向房东支付房租,租客被赶却仍要还贷,资金方微众银行一时间被推上风口浪尖,最终以微众银行兜底“租金贷”而结束。
业内人士指出,“踩雷”租金贷等场景金融业务,某种程度反映出部分金融机构对场景合作机构业务模式风险缺乏深入洞察与风险防范预案。相关部门应对大型互联网电商平台等场景方强化行为监管,包括要求他们在特定场景下,必须明确用户消费贷款等资金使用流向,以及在提供各类场景金融服务同时必须做到合规,从而真正做到“卖者尽责,买者风险自担”。与此同时,针对存在违规操作、或者业务模式风险隐患较大的消费场景或场景提供商,相关部门应定期给予公示警告,让广大消费者远离这些潜在风险。
针对“租金贷”等互联网金融产品,有人大代表在两会中提案,需理清监管各方边界,形成监管合力。从长远来看,租金贷、培训贷等应及时纳入金融风险监管体系,同时要强化机构对于贷后资金的使用管控。
金融营销过度
“超低利率”、“零门槛申请”、“全民都可借”……类似的宣传话术经常出现在一些贷款平台的宣传页面,不少用户被五花八门的贷款广告所误导,造成了利率很低的错觉,真正借款时才发现,产品实际年化利率远超24%。这种故意模糊借贷实际成本的营销行为,容易让人产生错误理解或认识,侵害消费者知情权。
对此,2020年10月,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通报了部分金融机构夸大及误导宣传、未向客户提供实质性服务而不当收取费用等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另一方面,2020年12月,银保监会还在《关于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的风险提示》中指出,一些互联网平台的网贷营销罔顾消费者利益,利用“土味”“奇葩”广告吸引流量,套取客户信息。在营销或借贷过程中,通过广告页面过度收集并滥用客户信息,甚至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客户信息在平台方、贷款机构、出资方等之间流转,侵害了消费者信息安全权。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虽然互联网平台提供的信贷产品极大地提高了“可获得”,但是却未能保证“可负担性”,对资信脆弱人群形成了更大的诱惑,甚至是风险。2021年,提倡理性消费、合理借贷,必将成为消费金融行业的重头戏。
假冒金融APP层出不穷
2020年,疫情防控大背景下,金融机构业务线上化转型发展迅速,这让网络金融诈骗有机可乘,各类侵权假冒金融APP实施金融诈骗事件频发。
北青金融注意到,中原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北银消费金融等多家持牌消金公司均在2020年发布了声明,提醒消费者提高警惕,注意辨识和防范,防止上当受骗。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4月,湖北消费金融开发了线上产品“小鱼福卡”,但该产品上线后不久,便遭遇了假冒APP。
在黑猫投诉、21CN聚投诉等第三方投诉平台上,多位用户投诉称,下载小鱼福卡APP后,根据软件提示填写个人注册信息资料,并未有付款提示,绑定银行卡后却无故被扣款286元。而据投诉图片显示,以贷款名义扣除会员费的“小鱼福卡”为假冒APP。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类诈骗事件中,不仅是消费者,被假冒平台也是受害方,可能面临名誉受损。但从业平台在处理该类诈骗事件中存在一些困难,因诈骗涉事主体为用户,非平台,一方面用户报案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平台为非直接涉事主体,立案难,且受骗用户较为分散无法集中处理,证据链不完整,耗时久,取证、沟通成本高。
违规收集个人信息
随着金融APP的广泛使用,个人信息安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2019年底央行部署加强移动金融App管理以来,移动金融App综合治理已有一年多时间。
2020年,多个移动金融APP因存在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被通报,其中不乏同一机构被多次点名的情况。
例如,2020年11月,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发布APP监管情况通报称,经核验确定问题APP共88款。其中,中邮钱包、顺丰金融、飞贷等多款金融类APP被点名。而飞贷APP早在2020年初便被工信部通报存在“不给权限不让用”问题。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出于客户运营或风控考虑,金融类APP平台会尽可能地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甚至出现过度收集的情况。在实际操作中,App违法收集个人信息形式多样,有的打“擦边球”,也有的机构对个人信息违规理解不到位,整改不积极,因此需要监管层面的细化管理。
版权声明及安全提醒:本文转自网络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金融文库」立场。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金融文库」仅提供免费交流与学习,相关内容与材料请勿用于商业。我们感谢每一位原创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如本转载内容涉及版权及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客服处理(微信号:JRwenku8),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