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策略研究——基于金融科技赋能的新视角

步入新的发展历史阶段,落实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背景下中小商业银行发展面临新的战略选择。中小商业银行与普惠金融具有天然的依存关系,基于中小商业银行的本源与初心,普惠金融普惠性与商业银行商业性冲突现实,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必须通过金融科技赋能,坚守本土化、专业化、特色化底线,不断更新经营理念、拓展营销渠道,创新发展模式、深化管理改革、优化业务流程,以降低风险、控制成本,构建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长效机制与体制。

一、引言

在我国整个商业银行生态体系中,资源在向大型商业银行集中,而风险在向中小商业银行下沉,中小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挤压, “恒小恒弱”的现象十分明显,研究解决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和发展目标,解决其发展中的新问题,对于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十分重要。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体系也在不断完善,金融服务多元化满足着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而在各个金融类别中,普惠金融的发展标志着我国金融业的整体水平和发展程度。但普惠金融的普惠性与商业银行的商业性完全对立与冲突,当前各方都在探索运用金融科技来解决这个矛盾,但由于金融科技投入巨大,众多中小商业银行可望而不可及。如何运用金融科技赋能中小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其体制机制如何构建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前我国已经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持续落实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格局,这无疑对于发展中的中小商业银行提出一个新的发展战略审视机会,虽然中小商业银行、金融科技、普惠金融三者之间有内在关联,但关键如何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小商业银行如何运用金融科技赋能普惠金融是当前金融人必须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中小商业银行与普惠金融的研究

王婷婷(2020)认为中小商业银行和普惠金融各有其特定的内涵。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主要是指除了工农中建交邮六大行以外的商业银行均属于中小商业银行的范畴。种类上主要有跨区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民营银行和村镇银行等。普惠金融是指为服务中小微企业、农村经济和弱势群体的所关联金融的总称,既包括小微企业贷款,也包括为这一特定群体所提供的金融结算、投资、理财等服务。普惠金融是国家金融体系中最重要金融之一,体现了金融的现代化程度及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普惠金融发达意味着整个金融发达程度高。

徐博欢(2019)认为中小商业银行和普惠金融本源相通,中小商业银行因普惠金融而生,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金融支柱主要是中小商业银行。中小商业银行只能做普惠金融而没有其他选择,这是由中小商业银行出生、初心及资本金等禀赋决定的,普惠金融越来需求点滴式金融,一对一的金融,这也为中小商业银行在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的发展腾挪出一片空间。杨亮(2016)认为中小商业银行和普惠金融发展存在对立和矛盾的一面,主是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商业性与普惠金融的高风险、高成本的矛盾。这种矛盾激化的结果会导致中小商业银行对其发展定位产生动摇甚至怀疑,从而一些中小商业银行做出背离初心的一些金融行为,如追求异地扩张、机构向中心城市集中、做大弃小等等[3]。

虞鹏飞(2015)认为中小商业银行和普惠金融发展的冲突是一种相对冲突,因为普惠金融中的风险是相对的但是可控的风险,显现的风险主要是一种道德与技术、能力风险,成本也是一种相对的高成本,并不是明亏硬亏,而是一种相对低收益,是一种机会收益损失,并不是绝对的损失,因为存贷款业务始终有衡利差存在,且中小商业银行始终处于定价的优势方。从与其他经济行业相比来看,金融业相对于其他行业的资产利润率与资本利润率仍然处于高位,因此,将普惠金融的风险与成本作为中小商业银行不做或少做普惠金融的理由不成立。

刘凤(2014)认为在当前金融科技高度发展与运用的背景下,大型商业银行及科技基因高的银行明显形成对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形成强大的挤压态势,中小商业银行在高科技、大客户、标准化产品、价格优势等方面根本无能力与大型商业银行进行竞争,因此,其根本的出路还是在于普惠金融,要持续深耕普惠金融,并形成普惠金融专卖店,构建核心竞争能力,服务经济发展新格局。

(二)关于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的研究

陆岷峰(2021)认为金融科技是包括但不限于为金融服务的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最现代、最先进技术的集合体,根本立足点是一种技术,由于各类技术的应用最终体现在数字的基础、运算上,所以将金融科技应用的过程称为金融数字化转型过程,“化”既是一种目标也是一种过程,是各类科技在金融业中运行的目标与过程的高度概括。由于普惠金融服务对象具有小、散、弱等特点,商业银行在服务过程中难以运用常规的金融思维与手段来解决服务中的问题,而金融科技却可有效地解决了普惠金融发展中的矛盾与难点。

王婷婷(2021)认为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之者关系本质上是金融与科技的关系,普惠金融对科技的创新、应用不断提出新的需求,而金融科技为解决普惠金融发展中问题提供新思路,解决了传统模式下商业银行与普惠金融服务对象间信息不对称、风险识别及管控难等问题,为普惠金融的做大做强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徐阳洋(2021)认为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中的应用不是简单地将技术嵌入到普惠金融业务当中,而是要着力于普惠金融的发展模式的创新、业务流程的优化,也就是要进一步对传统的中小商业银行普惠金融的发展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造,构建新时代的金融科技主导下的普惠金融发展新模式。

周军煜(2021)也认为金融科技不能仅仅是一种工具,而是重点在流程再造、模式创新、成本和风险的高级管理。因此,不能就金融科技而谈金融科技,而要将解决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存在问题作为金融科技应用的主要导向。

徐阳洋(2021)认为金融科技不能仅局限在金融侧进行问题的解决,还要从需求方即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数字化程度与水平提升上做文章,只有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达到一定的程度,普惠金融的发展才有相对应的数字化场景,金融科技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作用,实现效果最佳。

陆岷峰(2021)认为普惠金融是推动金融科技发展强大的动力源之一,因为普惠金融服务对象是金融领域最复杂的群体,其提出的需求也是最复杂的需求,金融科技如果能解决普惠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其他类型客户中的问题也就迎难而解。因此,一定意义上讲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推动金融科技产业的发展和金融科技的创新,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三)关于中小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应用的研究

周军煜(2021)认为中小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应用两者都有融合的动力。中小商业银行作为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技的应用水平也代表并影响银行业科技应用的总体水平,况且中小商业银行对普惠金融服务最为了解,最知道其发展的痛点,因而,也是金融科技应用到普惠金融中最有发言权的银行机构。而且中小商业银行机构小,体制灵活,流程简单,适应市场快,因而对普惠金融的需求也能及时发现并做出快速反应。

徐阳洋(2021)认为中小商业银行运用金融科技有先天不足。大型商业银行投资实力雄厚,标准化产品多,而金融科技在中小商业银行应用有很多局限性,一是其产品作用范围小,不能将科技的力量得到充分释放;二是可复制性较差,中小商业银行基本都是区域性银行,因此,科技产品异地机构难以使用;三是金融科技风险应用较大,限于投入、人才等因素,中小商业银行在普惠金融中广泛应用金融的风险较大。

陆岷峰(2021)认为大型商业银行将金融科技大剂量应用到普惠金融领域后,大范围挤占中小商业银行普惠金融的服务区间,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必须以技术手段来应对技术侵占,否则将会被技术所灭。当然,技术手段解决金融问题是一种新的探索与思路,特别是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中的运用更是一种得到初步验证已有特殊功效,但也要防止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是万能的,二是要防范技术本身可能带来的风险,三是要平衡技术投入所带来的回报与普惠金融成本的平衡点,不能超过承受能力的投入来解决普惠金融的发展,应当是有序、有计划地进行。

周军煜(2021)认为尽管金融科技在中小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应用中会存在一些不足,但金融科技应用的实践已经证明可以缓解普惠金融普惠性与商业银行商业性的对抗,甚至可以获得非普惠金融业务同等风险与成本的管理水平。因此,运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不是主要矛盾,不能否认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中的作用与未来发展中重要地位的历史趋势。因此,中小商业银行要按照量力而行、用而有序的原则,应用好金融科技,实行有序的应用、有质量的应用,有重点应用。

综上研究成果表明,发展普惠金融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天然使命,中小商业银行现在实际上已经是以普惠金融的发展作为自己的定位;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确实遇到较多的问题,不仅有传统的财务与成本的约束,还有日益增长的规模与中小商业银行资源的配置不协调等问题等,且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金融科技赋能是一个方向,但如何赋能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形成新的模式与流程是关键;构建新的模式与流程要综合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需求、中小商业银行的资源、着眼于中长期发展目标,统筹社会、银行等各方面利益并寻求社会价值最大化。

现行研究成果的不足主要是对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过多对夸大风险与成本有负面影响,对金融科技赋能普惠金融更多的侧重于工具型运用,没有从体制与机制上来寻求出路,这并不是金融科技运用即数字化金融的全部,数字化很重要的一点是技术的进步带来的经营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变革,从而才能使金融生产力进一步的得到释放,从而解决少数中小商业银行回归本源、坚守初心,消除定位摇摆不定的现象。

因此,文章认为金融作为服务行业,其服务模式与流程取决于服务对象的特点与需求,同时又期盼在金融服务过程中又是风险最低且是最经济的;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传统的服务模式与流程无法解决普惠金融发展的需求且又是相对风险高、成本高。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中小商业银行定位于普惠金融的专营银行的位置,基于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赋能,对中小商业银行服务普惠金融的模式创新与流程进行再优化,构建“自然人+金融科技”为核心的新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并紧紧围绕中小商业银行的特点,坚持本土化、特色化、专业化经营,对金融科技赋能中小商业银行普惠金融进行重新的顶层设计,在数字普惠金融过程中,通过流程的优化和模式的创新,从根本上解决普惠金融的普惠性与商业性的矛盾,为中小商业银行构建长期、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提供新的思维。

三、基于金融科技赋能中小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发展模式与流程的再创新

金融服务模式与流程是取决于金融服务对象的需求及金融企业的资源,中小商业银行作为普惠金融的最主要服务商,一直是基于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特点,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和优化业务流程,伴随着金融科技的运用,新一代的普惠金融的服务模式及业务流程已经初步形成。

(一)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金融特点

按照通常定义,普惠金融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一是小微企业的信贷获得权,二是金融业务的享有权。就我国而言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有三大群体即小微企业、农民和社会弱势群体等。从普惠金融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来分析,不难得出普惠金融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数量众多,体量庞大,物理空间分布广。我国的中小微企业占整个企业法人数量95%以上,单个企业的规模小,特别是个体工商户,更是以家庭或个人为单位的经营单位,农村人口分布在全国的各地,人员集聚度极低,农村人口数量巨大。这对于金融机构来讲,一方面风险难以识别,因为非结构化产品居多,另一方面属于金融企业的长尾客户,管理成本也巨大。对于金融机构要求特点高,必须风险识别能力强,风险管理水平高,财务管理手段多。因此,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时要提高风险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模式,更多的地通过智能化解决成本与风险的弱势,通过量大实现微利多销,筑牢普惠金融服务的长城。

二是低收入多,结构复杂,承载风险差距大。小微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大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有些创新型企业由于技术人员少,投入能力所限,公司远景目标也不一定正确,创业风险也特别的大;而农村经济本来就是一个低收入率的行业,农村投资的回报率十分低下,特别是广大的弱势群体,几乎处于扶持的对象,为其金融信贷服务无疑是加大自身风险。服务的人群中低收入者占主体,因此,提供给的金融服务风险会很大,管理成本也高。需要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时要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且是成本的服务,由于各人之间风险承受能力的不同,又必须实行差异化的金融服务等。

三是文化较少,素质较低,应对金融市场能力差。普惠金融服务的群体相比较文化层次较低,小微企业的数字化程度更低,企业的管理人员高精尖人才很少,金融认知也很浅。对高技术的、复杂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难以理解或接受。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时,要更多的面对服务对象的现实,实行金融产品差异化,简单化,实用化,要通过复杂的金融科技的应用,使一切金融服务简单起来。

四是资源缺乏,需大于供,金融企业回报低。由于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基本属于金融资源缺乏者,不是金融界所说的高净值客户。因此,金融的需求远远大于可给金融企业带来更多的附加值回报。有些只能尽作为一个金融产品消费者最基本的责任。因此,更多的是需要金融的扶持,这就需要金融企业更多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要有一定的金融情怀。同时需要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突破传统的一对一的信贷管理办法,实行集约化经营,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提升集约化经营程度,减少不必要的财务成本,提升相对效益。

 (二)中小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发展传统模式

中小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发展传统模式以人为核心作用,以手工作业为主要特点的,这就决定了其运行模式是一种线型、单向的管理模式,其相关联的理念等等也有独特的管理个性。

1、经营理念谨慎保守。由于中小商业银行对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信息不对称,基于对风险的敬畏,大都持十分谨慎的态度,过度的谨慎实质上是一种保守的理念,一方面使中小商业银行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另外一方面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的金融获得感十分差;在风险管理上是以管理自然人为中心,纵向实行层层分级审批,同级实行双人承做同一业务,互相牵制,将风险控制寄托在对人性的管理上;在利率设置上,坚持利率覆盖风险的原则,不做亏本买卖;很在意外部评价,在意地方政领导的评价,更多要面子,很少在意里子,对长远可持续发展不抱太多的希望;对于金融科技的工具应用,没有将其的放到更高的位置上,没有作为驱动的核动力,而是作为服务的一种工具,是一种简单的线上化,计算机化。

2、营销模式被动等待。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中小商业银行在营销普惠金融的客户基本上是最原始的办法来实现的,如客户经理进行扫街,扫区,扫楼;按图(企业表格、工商信息等)索骥,或者等客户上门,等客户选择产品。这种银客关系被打上浓厚的人情烙印,完全是一种熟人金融,人与人之间关系显得十分重要,因而也为寻租产生提供了可能与机会。被动营销客户,中小商业银行方选择空间基本上都是在相对资金紧张的企业中选择,而对于优质的中小微企业或私人客户却游离在服务的视野范围之内。

3、管理模式嵌制治理。为了有效地控制普惠金融的风险,中小商业银行在小微信贷过程中实行非常严格的内部纵横控制管理体制。进行贷前调查时,实行客户经理双人调查,双人出具调查报告。这种模式的成立是以两个客户经理都不会违规或不会都违规假设为前提的,但实际上,由于客户经理很少,双方合作的机会又多,因此,不仅双人起不到互相制约作用,两人同时勾结作弊风险始终存在,一些客户经理进行选择性汇报,当然也有部分客户经理由于专业局限,无法识别风险,所以中小商业银行成了不良资产生产机器,与这种看似严谨的双人制不无关系。而从纵向来看,对于普惠金融的审批实行了较为严格的三级审批制,且层层都强调集体审批,个别行实行审批人制度,从集体审批情况来看,主要也是形式审查,形式合规,因审批者也只有随同审批报告同来的有关信息,而这些信息很多是经过装璜的,由于决策者信息渠道单一,决策依据不可靠,因而决策失误在所难免。而对于个人审批人制度,是基于审批人是“道德+专业”的,如果专职审批人并不道德,审批造成的后果是无法承担责任的,最终买单的仍然是中小商业银行。对于贷后检查,基本上是实行人力战术,即客户经理要求每半月要到服务对象进行一次贷后检查等,从现有人力资源条件看,这种贷后管理细度是无法长期、实现的,根据经验,一个客户经理只能管理十一个企业,超过了就难以达到管理目标,或者管理不到位引发风险,且中小商业银行人员不可能无限制增加;再如仓单质押的货物也不可能24小时实行自然人看管,如做不到就存在巨大的风险。从管理的角度来讲,实行自然人管理或者有足够多、品质好、专业强的自然人,否则就很难实现贷后管理的目标。此外,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更侧重于第二还款来源,主要要求所有贷款实行强抵押,无形中增加了大量的手续与流程。

4、服务模式机械较慢。传统体制下,中小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的管理目标基本上是通过自然人管理实现的,在有限的技术手段辅助下,计算技术基本上处于录入汇集或事物表象的反应与复制。由于服务手段落后,无法通过批量业务来相对降低经营管理成本,也无法通过现代技术来降低普惠金融风险,而用于产品的开发、风险的管理、服务手段创新很少。因此,普惠金融的服务效率相对低下。中小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发展虽然付出很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发展竞争能力受到很大限制,而小微企业融资难、贵的呼声仍不绝于耳。广大的农村金融需求以及底层的社会弱势群体,很难到有网点的机构得到相应的金融服务,特别是对于高大上的金融产品,不仅门槛高,投资合格人的标准也高,对于众多弱势群体是可望而不可及,金融服务的边界对于众多社会底层人来说是越收越小。

5、流程程序拉长点多。中小商业银行在服务普惠金融过程中,一种是按照时间线,一种是按照业务的先后程序线,整个实行是一种串联式管理。从管理的效果来看,前道工序没有做完,后道工序无法推进,而工序间不仅节点多,而且流程长。一个客户办理一笔贷款要填几十张表,盖几十枚图章,一笔贷款办完没有一二个月就不正常。从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来看,主要依靠物理网点服务,人对人,面对面报务,中小商业银行与普惠金融服务对象没有对等交流平台,普惠金融业务下沉的很不够,只有少数的高知人群享受着有限的金融工具。

(三)金融科技赋能中小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创新模式

金融科技赋能中小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使普惠金融的服务理念、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由于是以“技术与人”双核心,整个的业务操作均打上了科技基因的烙印,经营模式和业务流程均进行了基础性的创新与重构。

1、经营理念紧跟时代:数字普惠金融在经营的理念上更互联网思维化,其赢利模式不仅仅将眼睛盯着服务对象的直接业务上,可能是与此相关联或由此业务而产生的效益上,即羊毛出在牛身上;通过技术的应用来做大规模,实现薄利多销;更多的强调客户的服务体验,并要求每项工作达到极致,各项技术不断实现迭代更新,通过技术的持续创新让金融变得更加简单;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强调交叉综合服务理念,为客户提供尽可能多的高附加值服务;对目标客户更多立足于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高质量的客户;充分尊重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强调业务审批的客观公正性。

 2、营销模式主动精准。数字普惠金融的营销创新主要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充分挖掘客户各方面的信息,多维度进行评估,改坐商转为行商,不是客户找银行,而是银行找客户,实行主动营销、自动营销,主动选择客户。其基本思路是首先中小商业银行根据本行的目标定位,确定本行的目标客户标准;其次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服务区域内所有客户进行筛选,列出符合本行基本条件的客户名单;第三是向客户进行业务信息的传导与沟通,进一步排出有本行可以提供金融服务需求的客户;第四对于重点客户、个性化客户安排客户经理上门进行洽谈,而对于结构性产品的客户,又符合条件,通过人工智能等引导客户在线上完成所有的产品交易和交割。

3、管理模式简单高效。数字普惠金融的风险管理进一步提升了对技术的依赖程度。首先贷前调查主要依靠中小商业银行的大数据及相关的数据信息,对目标客户进行筛选,对于选中的客户进行数据信息的佐证,尽可能的使目标客户的信息完全、系统、全面地展示在服务的中小商业银行面前;第二贷中审批。一是实行标准化产品,人工智能审批,通过批量审批提高审批的效果;二是超权限或非结构化产品实行集中审批,人工智能辅助审批,信贷专职审批人员审批,批量审批,智能审批助手。数字审批一是信息源最大化,特别是机器具有自我学习的功能,从而使审批更具有准确性,另外人工智能审批,没有了人为的情感因素,审批具有客观性,三是智能化效率极高,可以批量审批,既缩短审批流程,又提高了审批效率。货后管理。一是利用大数据构建信贷客户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对客户结算资金、还息情况等敏感性指标的监测,实时发现风险,及时制止侵权行为;二是运用大数据系统对服务对象进行全流程的监控;三是通过物联网,既可扩大服务对象抵押物的范围,增加了普惠金融的信贷资源,将非固定资产转化为信贷资源,且利于对物的风险管理,随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而且实行的还是智能控制;四是通过区块链技术中的智能合约,溯源功能,增强对参与普惠金融各方的合同约束力,运用大数据、区块链原理,对挪用贷款、诈骗贷款的资金追踪,对风险资产进行管理;五是对于担保逐步改为信用贷款,根据企业的现金流,改变了风险化解和转移的方式,既简单又节省了企业很多的流程。六是对于贷后检查,都是批量进行,通过数字机器人多面手功能,且机器人是24*365天对风险管理进行值守,择疑报警,对风险处置在萌芽初期。

 4、服务模式主动周到。数字化普惠金融的业务更多的实现形式是线上化、平台化、自助化、智慧化,更多地体现需求者的个性化要求,通过互联网金融或移动金融,以一网一机一页面可以解决所有的金融服务供给。由于所有的金融业务可以在虚拟空间实现,省去了过去若干个流程,不必进行层层审批或即使有审批流程也没有了过多的物理或部门间的阻隔。从金融可获得性来看到,中小商业银行将金融产品的超市建在平台上,功能实现在移动终端,移动互联网金融可以将结算、理财、投资、金融知识的培训等多种功能同步实现,从一对一改变为可以同时一对多,且突破时间、空间限制,降低理财门槛,让普惠金融服务对象得到前所未有的优质的金融服务体验。

5、流程优化多头并行。数字普惠金融的一个重要的载体是中小商业银行搭建的服务平台,平台化最大的特点是突破了业务的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实现在虚拟空间所有金融业务的交易与交割。从业务流程上看,多项业务可以实行同时进行,实质上是一种并联式。多项工作流程可以同时开展,节省时间,以平台点散开承做。在平台上可以同时进行目标客户的锁定与营销,可以同时完成目标客户的风险评估与定价,也可以对其相关的客户的资金往来进行预警、跟踪与监督,很多流程是可以跨越或省略,前提是守住风险的底线目标。

(三)以技术为引领,构建长效的服务普惠金融新机制

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实质上是金融生产力的进一步的释放,金融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一定是带来体制与机制的变革,保护金融生产力的发展动能就必须通过中小商业银行体制与机制的不断完善,促进金融科技持续赋能中小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

1、坚定服务普惠金融的市场定位与信心、初心。中小商业银行坚守普惠金融初心是基于监管政策、金融环境、自身条件及市场可能多维度得出的结论,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必然且是唯一的选择。从现行的监管政策维度看,单户贷款不能超过资本金的10%,因为资本金的限制,照此计算大部分中小商业银行的客户都是中小微企业;从金融环境维度看,大型商业银行主要是结构性金融产品,机构绝对没有中小商业银行沉底沉的深,也没有中小商业银行与普惠对象连接的紧,总会留下发展与服务的空白,其对农村及普惠对象渗透、收割能力十分有限。中小商业银行根本无能力与大型商业银行进行直接的对抗性竞争;从市场可能性维度看,金融需求多元化、多极化、个性化;小微客户也会按市场规则对金融服务机构进行选择,宁可门当户对,也不会勉强拉郎配,且在价格等金融地位中不对等,处于弱势地位;中国市场很大,各个企业间的差异性太大,农村、低收入人群太多且属弱势群体,虽已脱贫但尚未富裕。中小商业银行除极少数由于经营中出现问题财务出现负增长外,基本上没有亏损机构。根据差别化的监管政策,监管部分仍会给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留下很长的时间窗。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对发展普惠金融业务应当有足够的动力与信心。

2、构建为金融科技为核心的中长期战略规划。要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列为各中小商业银行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的核心与主体内容,要与普惠金融发展子规划衔接起来。金融科技发展规划要充分体现普惠金融个性化、区域化、本土化,民族化等特点,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要与服务对象需求相适应,适用,适当,要让服务对象看得懂,会操作。要将服务老年人,农民等金融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群体的金融服务质量长远发展规划中。

3、提升“金融科技+普惠金融产品”的研发投入与能力。金融产品是中小商业银行实现为普惠金融服务的载体,中小商业银行目前很多产品一是模仿、复制大型商业银行的产品,二是虽有很多品牌的产品,实质上的标准与流程属于换汤不换药。将金融科技嵌入到普惠金融当中,必须根据普惠金融的特点,设计出专属产品,要充分体现普惠性和个性化、通俗化、适用化。因此,产品研发必须完全基于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现状及需求上。

4、优化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队伍。中小商业银行目前的人力资源一相对于业务规模是人员过多,二是结构性严重不合理,高精尖人员少与员工队伍规模大的矛盾始终存大,存量人员队伍转型十分迫切。金融科技带来的业务流程的优化,特别是人工智能带来的普惠金融运行效率的提高,将会加剧这两个矛盾。当前,中小商业银行要统筹金融科技用于普惠金融与员工转岗转型的进度,统筹数字机器人和自然人员工的使用进度,使数字机器人、高精尖人才、自然人员工保持一个适当的比例,通过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实现自然人员工的平稳转型与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5、切实构建防范金融科技风险防控体制。金融科技应用本身也存在巨大的潜在的风险,中小商业银行不能用产生一个新风险办法去解决另一种风险。金融科技风险包括但不限于金融科技技术本身存在的漏洞风险、黑客入侵风险、财务成本投入风险等。因此,中小商业银行要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选择适当金融科技开发商,切实做好金融科技产品运用的风险管理防火墙,对于金融科技的投入要量力而行,投入的切口要小,要积极与大型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公司合作,通过科技产品的输入,节约成本,减少投入。中小商业银行间也可抱团取暖,联合合作,共建科技队伍,合作开发普惠金融产品,摊薄成本,化解金融科技应用过程中新衍生出的各类风险。

四、结语

中小商业银行与普惠金融具有天然的融合关系,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而金融科技的嵌入又将中小商业银行服务普惠金融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模式的创新与业务流程的优化使数字化普惠金融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在国家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坚守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格局背景下,普惠金融发展也有了新的特点,而金融科技的创新又为中小商业银行服务普惠金融提供新的思维与通道,只有在不断的创新运用过程中,中小商业银行服务普惠金融的质量及本身的高质量发展才能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版权声明及安全提醒:本文转自网络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金融文库」立场。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金融文库」仅提供免费交流与学习,相关内容与材料请勿用于商业。我们感谢每一位原创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如本转载内容涉及版权及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客服处理(微信号:JRwenku8),谢谢!

(0)
上一篇 2021年3月9日 上午10:13
下一篇 2021年3月10日 上午11:5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