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信特色转型之道——从网格化“扎根”到平台化“上云”

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作为83家农村商业银行的引领者,紧抓数字化变革主线,加速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使银行服务形态产生了巨大变革。如何打好数字化转型攻坚战,已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未央网联合中国电子银行网共同发起“银行家谈创新”专题报道,并由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作为学术支持机构,聚焦数字经济时代下中小银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疫情给银行带来的改变。

王波总

安徽农信电子银行部总经理王波

一场疫情改变了全球经济形势, 金融业全面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新金融科技在金融业务上的应用,更重要的还是体制和机制的变革。以开放的姿态“跨界”合作,广开渠道挖掘技术人才,更是目前经管的新常态。

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作为83家农村商业银行的引领者,紧抓数字化变革主线,加速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安徽农信电子银行部总经理王波在接受中国电子银行网采访时指出,农商银行无论如何转型,前提是农商银行服务“三农”、服务社区、服务县域、服务中小的宗旨不能变。在这个前提下,充分发挥农商银行线下人缘地缘的优势,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是农商行进行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必由之路。

对于跨界合作,王波认为,区域性银行与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是二者在资源配置、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一次重要尝试,它打破了曾经行业间、企业间“老死不相往来”的壁垒,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以下为详细专访内容

记者: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演进,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也逐渐走向深入,请问区域性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哪些挑战?转型路径应如何选择?安徽农信是如何实践的?

王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之下,受经济放缓、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等多重因素的冲击,商业银行面临着负债成本上升、经营包袱加重、经营绩效降低、不良资产反弹等问题和挑战,业务增速显著下降,盈利增长开始放缓,尤其是各银行纷纷开始布局和抢占农村金融市场,农商银行(农信社)网点多、分布广、地缘关系密切的优势在逐步削弱,市场竞争压力明显加大,这是外部环境给农商银行带来的挑战。

与此同时,全农商银行系统长期深耕于本地金融,受限于当地区县经济发展、服务对象对数字化、智能化设备的普及程度等,开放程度和数据规模远远不及国有大行与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这是内部环境给农商银行带来的挑战。但也正是这些挑战,让我们更坚定了数字化转型的决心。

当然,无论如何转型,前提是农商银行服务“三农”、服务社区、服务县域、服务中小的宗旨不能变,不需变。在这个前提下,充分发挥农商银行线下人缘地缘的优势,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是我们进行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必由之路。

为此,我们一是搭建了平台,夯实了数据化转型基础。2018年我们上线了大数据平台,在充分挖掘内部金融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外部数据进一步丰富数据维度和覆盖面,为数据采集、数据加工、数据服务奠定了平台基础。同时还大力推进大数据在产品设计、精准营销、风险防控及农商银行的个性化需求等方面的创新应用,为数字化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完善了机制,强化了数字化转型保障。全面的数字化转型,不只是新金融科技在金融业务上的应用,更重要的还是体制和机制的变革。近年来,各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开始探索成立金融科技公司,安徽省联社受牌照、机制、体制等因素制约,难以在市场化、公司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但在组织、人才等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大保障。

记者:数字化的业务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数字化组织和管理方式,请问安徽农信是如何打造自己的数字化管理体系的?又是如何构建自己的敏捷化组织的?

王波:为了进一步顺应当前数字化发展趋势,把金融科技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我们规划在理事会下设金融科技委员会,负责全系统金融科技发展方向和重点规划,统筹前沿金融科技的研究,协调推进重大金融科技项目和工作的落地。同时加快了推动部门架构优化的步伐,目前我们的电子银行业务已实现了从单纯的渠道到平台到生态的转变,服务内容从结算类向生活类、数字类、资产类等方面渗透,而组织架构应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而不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

对敏捷化组织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是实现机构的经营降本增效,是对新兴业务的快速反应。因此,在组织架构的调整上,我们更加明确了部门职责边界,承担和负责个人、社区及小微的“创新引领、数字驱动、运维服务、业务推动”等职责,这是第一步。下一步我们将逐步探索按照大部门、事业部制、公司化的改革方向,把电子银行部建立成一个架构清晰、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部门机构。

记者:金融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支撑,安徽农信是如何组建自身金融科技人才队伍的?

王波:随着近几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BATJ等公司依托科技优势,开始参与传统上属于银行的金融业务,开展了一系列借贷、理财、支付、保险、众筹、征信等传统业务。金融科技倒逼传统金融机构改革,特别是对区域性中小银行来说,金融科技能否持续良好发展,关键在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金融人才队伍。

在当前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形势下,金融科技从业人员需要有多向思维的综合能力,需要用跨界的眼光、跨界的思维和跨界的方法。特别是当前金融科技产品创新层出不穷、技术创新日新月异,这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思维,那就必须要在“造血、输血、活血”方面下功夫,锻炼和培养一批真正在金融业务知识、网络信息技术、市场营销技能、风险管理水平等方面知识复合、技能交叉的复合型、高素质金融科技人才。比如,我们注重推荐优秀骨干去农商银行挂职锻炼,参与重点项目建设,到先进银行、国内高校学习深造,参加多层级培训等,让现有人员潜能得到最大发挥,通过系统性的培养,其中部分人员已成为金融科技重要项目的负责人或重要参与者,这是“造血”。

此外,我们还制定了引进人才标准,并建立了人才引进常态化机制,面向国内同业、互联网等行业招才引智,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努力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持续流入的良好局面。近年来,我们从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银联、大型互联网公司等外部机构陆续引进数十名高端专业人才,这是“输血”。

当然,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最重要的就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的长效机制,才能留住人才,激发组织活力。比如,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推动晋升和激励机制的优化改革,力争为金融科技人才的发展和成长创造更大的空间,努力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局面,充分调动各个岗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这就是“活血”。

记者:请问您是如何看待商业银行尤其是区域性银行与金融科技企业之间合作的?从您的角度看,最关注合作伙伴的哪些资源或者能力?

王波:区域性银行与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是二者在资源配置、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一次重要尝试,它打破了曾经行业间、企业间“老死不相往来”的壁垒,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近几年来,双方合作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更是说明了这种互利共赢、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是大势所趋。

作为拼搏于金融技术革命浪潮中的一名参与者,作为区域性银行的一员、我认为只有紧跟监管政策的导向,保证业务风险可控才能真正地谈技术创新、谈服务开放。因此,合作伙伴对银行风险防控水平提升能力是重中之重。

从业务操作层面来讲,比如我们线上贷款产品“金农信e贷”,从申请到放款需要经过多数据源的交叉验证,那么合作伙伴的“生物识别”技术是否成熟,可疑交易是否能够记录、欺诈行为是否能够辨别就是我们对其技术能力评价的关注点;而从业务管理层面来讲,合作伙伴是否拥有信息重组、科技输出、策略设计等能力,帮助银行降低信息不对称,提升业务处理准确性,更是一个金融科技企业应该具备的“硬核”能力。

记者:突如其来的疫情是2020年最大的“黑天鹅”,但疫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银行的数字化进程,请问疫情给安徽农信带来哪些影响?安徽农信是如何运用金融科技手段“科技抗疫”的?

王波:2020年我们提出了“3325”工作思路,由于疫情原因给3.0版手机银行、企业手机银行、小微企业在线贷款等三个创新产品,及“金农云数”、“金农云享”、“金农云智”等三大智慧平台建设进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疫情期间,安徽农信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社区e银行、金农信e付、金农信e贷等电子银行产品在疫情期间为客户提供了全时空、全覆盖、全方位的便捷服务,实现了“零接触”的金融服务“不掉线”的愿景。去年除夕至今年正月,全系统柜面交易量不足去年同期二分之一,但电子银行渠道交易量较去年同期翻倍,我们的纯线上贷款产品“金农信e贷”申请达到5.66万人次,签约客户1.5万户,授信金额达到15.7亿元,通过手机银行自主操作的放还款65万笔、224亿元;手机银行定活互转金额超过6亿元,大额存单购买和赎回的规模达到了1.5亿元,理财产品交易规模15亿元;基本涵盖全省水电气、学费、党团费等的“云缴费”服务缴费数超4.3万笔、1亿多元;手机银行交易量达350万笔、615亿元,是网点柜面个人转账汇款交易量的60倍,社区e银行特别开辟出了“防疫专区”,上半年防疫类商品交易超过7300件、交易金额27.71万元,助农类商品交易达到15.58万件、430.22万元,极大满足了疫情期间老百姓日常金融、生活服务的需求。

记者:疫情过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将成为驱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请问,安徽农信在“新基建”方面有哪些布局和规划?

王波:在“新基建”方面,我们着重于推动信息化建设,以新产品、新服务为广大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为出发点,以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为落脚点,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作为实现手段,将“新基建”真正落到实处。

用产品和服务说话,比如我们的“金农云数”平台在加强与省数字资源局、地方政府、外部专业机构的合作,引入政务或外部数据,进一步丰富数据平台的数据维度和覆盖面的同时,还发挥了自身本土优势,结合乡风文明和信用村建设,通过“扫村扫户”的网格化手段,线下采集了更多更详尽的非标准化客户信息数据,持续丰富数据指标和标签体系,并推出安徽农金“信用分”产品,打造出了极具安徽农金特色的信用体系。基于“金农云数”大数据平台支撑的“金农云智”营销管理平台,可以实现包括客户画像展示、客户群体分层、营销活动配置、营销结果评价、营销渠道和营销方式管理等功能;运用商业智能技术,搭建“金农云享”平台,通过对行内金融数据的深入分析、整合和挖掘,构建多维度的经营、考核指标体系,具有集交易数据展现、经营数据分析、考核评价管理、业务异常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决策支持系统。

刚才我提到的只是我们“新基建”布局一个缩影,但是由小见大,每一个细节都是组成我们“新基建”目标的基础,未来我们仍将不断前行,用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扮演好“建设者”的角色。

记者:普惠金融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目前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安徽农信在推动普惠金融服务升级方面有哪些措施?如何打通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王波:近年来,安徽省联社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对安徽农商银行系统服务乡村振兴做出阶段性部署,明确了十大举措和五大目标。

你提到的“普惠金融服务升级措施”和“打通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普惠金融服务升级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完成这“最后一公里”,而“最后一公里”就势必需要我们去推动普惠金融服务升级。我们必须做的也是我们正在做的。

一是坚持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路径。特别是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使得数字化、线上化金融服务能力和优势进一步凸显,坚定的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道路是我们农商银行的成功之路、必由之路。为此,安徽省联社《2020年理事会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向“四个银行”(线上银行、数字银行、智慧银行、普惠银行)转型的目标,制定了“3325”(推出三个创新产品、搭建三大智慧平台、做好两类资产业务、推动五项场景建设)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工作思路,持续、坚定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二是加大了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创新。我们把手机银行作为便民、惠民服务的重要载体,并持续完善这一线上服务渠道,目前可为居民提供转账、查询、贷款、信用卡、缴费、购物、电子证件等7大类47项在线服务,且所有服务均免费,真正做到安全、快捷、惠民。截至目前,全省手机银行客户已突破1254.6万户,基本实现了“户户通”。我们的“金农信e付”聚合扫码支付产品,实现了一码多用,既可实现客户通过不同支付工具完成扫码支付,又支持商户完成多渠道的收单业务,实现其资金的统一归集和清算。

同时,为给农村地区行业类MIS商户、中小微商户提供更优质的收单结算服务,我们还建设了“云收单”平台,方便农村地区用户缴纳水费、电费、学费等费用。目前,各类收单商户近140万户,基本上涵盖了全省“衣食住行文教娱”各个行业,遍布了全省城乡的各个角落。

乡村振兴带来的政策机遇前所未有,金融科技为做好数字普惠金融提供了更大可能,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好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不断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与深度,持续支持乡村振兴发展。

版权声明及安全提醒:本文转自网络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金融文库」立场。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金融文库」仅提供免费交流与学习,相关内容与材料请勿用于商业。我们感谢每一位原创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如本转载内容涉及版权及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客服处理(微信号:JRwenku8),谢谢!

(0)
上一篇 2020年11月2日 下午4:42
下一篇 2020年11月3日 上午9:3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