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因素助推数字银行卡的诞生
近年来,随着中国移动支付的迅猛发展,移动终端便捷的无卡支付完成了从卡基支付向账基支付的转变,越来越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逐渐发展成为社会主流支付方式。
与此同时,第三方支付市场整体交易规模保持稳定增长,数字化程度持续提高,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生物识别技术普及率迅速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在用户持续增长、花呗等差异化金融工具不断拓展的助力下,第三方支付机构用户活跃程度和黏性不断增长。银行卡产业急需寻找移动支付市场新的突破口。
2020年疫情期间,支付产业利用数字化程度高的优势,在疫情和复工复产中提供了高效和全方位的支持。但疫情对银行卡业务带来严重冲击和影响,面对疫情,传统业务遭遇“短板”的制约,业务量和服务均受到较大影响,智能化、“非接触式”等服务需求加速了传统银行卡业务的转型。
在移动互联网化、移动支付无卡化的数字化金融发展趋势下,数字银行卡以发卡流程高效便捷,同时能够为持卡人提供便捷支付、线上线下消费、普惠信贷、理财等全方位数字金融服务等优势,满足了用户及产业发展的新需求。
银行卡数字化发展与探索
例如,2014年,中信银行联合腾讯推出微信信用卡,并与支付宝合作发布淘宝异度卡。这两款跨界金融产品均为网络数字信用卡,旨在为用户创造网络无卡支付新体验。
2017年,交通银行在业内首推手机信用卡,是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大胆突破,该产品为电子虚拟卡,客户无需前往柜面即可一站式申请开通并消费使用,开启了秒开秒用、优惠秒享、智能客服等7种功能的秒级服务体系。
2018年,建设银行推出“龙卡贷吧”,这是一款集“极速申请,即申即用”“线上线下交易全覆盖”“全方位安全防护”“专属点券回馈”于一体的虚拟信用卡产品,该产品的推出是对建设银行“便捷支付快车道”的加速扩容。
2019年,中国银行推出了中银数字信用卡,该卡无实体介质卡片,采用人脸识别、一键绑卡、定制系列等八项创新技术,实现“获客即活客”的全链条闭环,客户5分钟内即可在手机上完成申请、审批、激活、绑卡、支付等全部流程,大幅提升了客户体验。
2020年4月,华为携手中国银联及合作银行推出了一款为华为手机用户打造的专属数字信用卡,该卡具备数字与实体双卡属性,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极简、安全、透明、健康的数字信用卡服务体验。
2020年8月31日,银联无界卡宣布上线,境内外用户可以通过“云闪付”App、商业银行App或手机钱包等多种渠道快速申卡、绑卡和用卡,优化用户用卡体验,同时实现卡码合一,可用手机一键调取无界闪付卡和无界卡二维码,任选手机闪付或二维码支付。为确保支付安全,该产品通过支付标记化、通道加密、实时风控等全方位的技术手段,对卡号、有效期等信息进行全程防护,保障用户的资金与信息安全。同时,借助Token2.0数字支付体系,用户可以自主选择将数字银行卡推送到电商、公交、手机钱包等支付场景,并配套丰富的专属卡权益,构建互联互通的数字支付生态。目前,已有多家银行正式发行了不同版本的银联无界卡,开卡用户可以享受多种增值权益。
银行业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推出数字银行卡产品,不仅提升了用户开卡用卡的速度,满足用户对支付“方便快捷”的需求,还通过支付标记化、Token2.0、通道加密等技术风控手段,为支付安全保驾护航,同时附加诸多用卡权益吸引用户。银行业通过在移动支付领域的不断开拓创新,逐渐满足数字支付时代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用户需求。
数字化为银行业带来新契机
经过多年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我国支付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参与主体日益增多,支付渠道逐渐丰富,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支付产业正成为金融科技的重要应用领域,支付载体和支付方式正向着移动化、数字化的方向演变。银行业依托金融科技应用优势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寻求互联网转型路径,为用户提供不同形式和渠道的产品服务,打造多种支付场景,提高支付市场占有率。如今,在疫情常态化过程中,移动化、数字化、“非接触式”金融服务的需求进一步放大,金融业务数字化进入加速阶段,产业各方均在积极努力,支付产业数字化领域有望迎来新的竞争格局。金融机构和产业各方的竞争与合作将推动支付产业不断推陈出新,在多主体的有序竞争中,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前提下,金融数字化业务将不断变革,成为金融业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本文刊于《中国信用卡》2020年第10期
版权声明及安全提醒:本文转自网络平台中国信用卡,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金融文库」立场。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金融文库」仅提供免费交流与学习,相关内容与材料请勿用于商业。我们感谢每一位原创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如本转载内容涉及版权及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客服处理(微信号:JRwenku8),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