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深度区块链:用技术重构世界》
作者 | 庞宇雄
一、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
供应链金融,简单地说,就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即把资金作为供应链的一个溶剂,增加其流动性。
一般来说,一个特定商品的供应链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
在这个供应链中,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因其强势地位,往往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方面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要求苛刻,从而给这些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而上下游配套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融资,最后可能造成资金链十分紧张,整个供应链出现失衡。
“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
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1.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供应链金融是把金融服务在整个供应链链条全面铺开,银行基于对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信任,给予上游供应商以应收账款融资、下游经销商以应付账款融资服务,以及其他相关金融服务。
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获得的授信正是通过核心企业雄厚的授信条件及较强的信息整合能力来实现的。在整个供应链条上开展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业务和产品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
供应链金融从本质上讲对中小企业更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它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供应链金融自提出以来就被各方看好,从风险控制方面讲,它把核心企业与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化成整体可控的风险,通过这种风险控制方法的创新,既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又解决了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践行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
然而,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银行的授信模式是不同的,前者采用整体授信,后者采取个体授信,这种授信模式的创新正是供应链金融的魅力所在。
供应链金融更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商业银行不再对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担保品抵押等财务静态数据有过分要求,而是去考核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和偿债能力,基于对核心企业的产品、信用和信息科技水平的信任,进而对中小企业进行更多的信用放款,这无疑减少了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问题,也便于银行更好地了解中小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
商业银行经历长时间的摸索,供应链金融业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现代的高新信息技术为管理过程提供了可供依赖的手段,而企业自身的资源管理及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也越来越多地借助于以 ERP 系统为媒介的工具。
现在几乎所有的上市公司都有自己的ERP 系统,以提高物流、商流、资金流的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目前,供应链金融已经成为国际性商业银行贷款领域很重要的一个业务支撑点。据有关部门统计,全球排名前 50 家的银行几乎全部提供供应链金融业务。我国首家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是深圳发展银行(后整合为平安银行),之后,其他银行也奋起直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如中信银行的“银贸通”、民生银行的“贸易金融”、兴业银行的“金芝麻”),一些中小型规模的银行也纷纷加入这个领域中。
2.企业供应链金融的需求分析
供应链融资运作流程图
1)供应链上游企业需求点分析
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融资需求往往源于采购、经营和销售阶段的资金缺口,在采购阶段,由于实力较强的核心企业要求购货商预付账款,或者由于商品价格因素需要提前大量采购,导致中小购货商存在资金缺口的问题。赊销方式使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承受的资金压力越来越大,赊销期限的延长给供应链上游企业带来流动性压力,供应链上游企业需要便捷的资金来源以保证正常运转。
2)供应链中游企业需求点分析
对于这些在经营过程中产生融资需求的企业而言,凭借自身获取信贷的交易成本较高,而利用在供应链中与其他企业的关系获取信贷,不仅能够降低成本,而且能够产生外部规模经济。
除此之外,企业在经营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差异化的融资需求,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资金供给,只有当其基本的融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可能产生更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3)供应链下游企业需求点分析
在销售阶段,处于弱势地位的企业经常因为购货方(核心企业)实力强大而不能及时收回货款,下游的中小经销商通常需要先支付货款再实现产品的销售,因此产生了支付货款节点至再销售回款节点的资金缺口。下游中小企业之所以支付预付款进行采购,一是因为下游中小企业在交易过程中往往处于劣势;二是因为在一些特殊的贸易背景下,如下游企业在销售淡季向核心企业打款,从而锁定优惠价格,以便在销售旺季分批提货进行销售,或者下游企业通过一次性付款的方式大量采购可以享受一定的折扣,而核心企业由于生产情况无法一次性发货等。向核心企业支付的预付款项占用了中小企业大量流动资金,为保证企业正常的经营运转,这些中小企业也需要进行外源融资。
二、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
1.供应链金融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1)供应链上的信息盲点
在实际商业运作中,同一个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的信息系统是各自独立的。供应商仅仅只是给厂家供货,质量按照指定要求达到相应的标准,供应商或经销商并不愿意开放自己的内部系统给厂家,除非遇到非常强势的核心企业,而供应商或经销商又必须依靠核心企业才能存活,95% 的企业最多提供相应的商品信息或系统字段。企业之间的系统不互通,导致企业间信息割裂,全链条信息难以有效利用。对于银行等保守型的金融机构来说,必须尽量保证资金安全,企业的信息不透明意味着风控难度加大,因此很多银行机构不敢向这些供应商或经销商直接放款,转而只对核心企业授信,让核心企业提供担保作为向其供应商或经销商放款的前提。
2)授信企业数量有限
3)信息真实性无法辨别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通常为核心企业将管理权下放至低一级供应商,这种分层式管理导致了上下游信息不对称问题,核心企业对物流、资金流、贸易流掌控力不足,甚至存在信息篡改风险。
信息不对称会衍生出两大问题:
- 信息的真实性存疑,金融机构无法正确评估资产物流信息、界定风险水平,从而不愿放贷;
- 可能会导致企业之间和银企之间出现信任危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信任,将增加物流、资金流审查等直接成本、时间成本;银行对企业的不信任也会增加信用评估代价,导致融资流程冗长而低效。
4)交易过程不透明、虚构成本低
尽管供应链金融整合了物流、商流和信息流,但是由于整个交易过程公开不够及时,银行都是事后才获取到交易信息的,不能及时查看整个交易过程,这种滞后效应同样也会制约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供应链融资模式的初衷在于能将资金导向真实、高效的贸易中,处于中枢位置的大企业则担负起为相关交易活动增信的责任。当前供应链管理技术的限制使信息的透明度与流通速度不容乐观,加之某些关键技术与渠道可能被上下游企业所掌控,核心企业对其交易的真实性实际上无法提供充足保障。供应链的信息管理混乱、传递延迟等漏洞也给了企业相互勾结、弄虚作假的土壤,一旦出现问题,举证追责难以进行。低质甚至虚假交易的影响一旦传递到终端消费者,对现金流的回收会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为降低回款风险,银行被迫加大投入以验证交易的真实性。以上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技术解决这些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区块链技术应运而生。
2.区块链针对供应链金融问题的解决方案
1)实现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
区块链核心是分布式记账数据库,给予参与方对于信息同等的权利,任一方均有权查看所有信息但无法进行修改或删除。去中心化、透明可视化、不可篡改和可溯源等特征,使区块链成为加持供应链金融变革升级的有效技术手段。
在传统供应链管理中,分布在供应链各节点的生产信息、商品信息及资金信息是相互割裂的,无法沿供应链顺畅流转,缺乏围绕核心商品建立的信息平台。
而区块链技术支持多方参与、信息交换共享,能促进数据民主化、整合破碎数据源,为基于供应链的大数据分析提供有力保障,让大数据征信与风控成为可能。
区块链加持的意义不仅在于加快信息流通效率,而且要有效保证数据质量,保护数据的隐私。
透明化贸易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并不等同于彻底披露所有数据,加密算法可确保各供应链参与方的隐私,如核心企业向供应商发出已收货信息时,并不会向系统中其他企业透露供应商的信息,以确保数据的客观性。
共同信息平台可解决供应链溯源问题。生产过程、物流运输和终端销售等整个环节的信息需求均可从平台上快速获取,使交易路径一目了然,各节点的联结关系更加透明化。这不但可以加速商品信息流转、降低审计成本,而且有助于责任追溯,可以降低违约风险,保证金融风控业务顺利进行。
2)传递核心企业信用
根据物权法、电子合同法和电子签名法等,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凭证是区块链上可流转、可融资的确权凭证,使核心企业信用沿着可信的贸易链路径传递。基于相互的确权,整个凭证可以衍生出拆分、溯源等多种操作。区块链去中心化和不易篡改特性解决了供应链链上交易数据信息的真实性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核心企业往往引入 ERP 系统作为自身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尽管ERP 系统中的数据不易更改,但是商业银行依然担心核心企业与供应商或经销商私下存在互相勾结、篡改交易数据信息的可能性。而区块链技术具有一致性、不易更改、去中心化的特点,且区块链上的数据都带有时间戳、不重复记录等特性,即使能篡改某个节点的交易数据,也会留下痕迹,容易被发现,这就解决了银行对信息被篡改的顾虑。因此,商业银行把区块链技术应用到自己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可以直观方便地查看贷款企业每一笔交易的情况和资金的去向,大大节省了人力和财力成本,提高了监管效率。
3)丰富可信的贸易场景
银行需要可信的贸易场景,由于中小企业无法证实贸易关系的存在,在现存的银行风控体系下,难以获得银行资金。同样,银行业也无法渗入供应链进行获客和放款。区块链技术可以提供可信的贸易数据。例如,在区块链架构下提供线上化的基础合同、单证、支付等结构严密、完整的记录,提升信息透明度,实现可穿透式的监管。采用区块链技术在审查阶段可保证数据来源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便于核对背后交易是否真正进行,保证流转凭证可靠。
在贷后风控阶段,持续更新的数据流为后续追踪企业运营提供支持,令虚构交易与重复融资等行为无所遁形。
区块链应用能赋予供应链金融更高的安全级别,消除金融机构对企业信息流的顾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无法自证信用水平的问题,并将位于上下游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和贸易流数据整合上链。
区块链供应链模式如下图所示。区块链数据缺失自查、多方交叉验证、资金闭环监控的机制,确保了交易的真实性,可有效降低欺诈风险。
区块链供应链模式图(资料来源: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
4)管控履约风险
合同履约并不能自动完成,很多约定结算都无法自动完成,尤其在涉及多级供应商结算时,不确定性因素会更多。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合约智能清算。基于智能合约的自动清算能减少人工干预,降低操作风险,保障回款安全。但还是存在很多人为主观因素,如核心企业的权力部门负责人对供应商提出非法要求等,技术尽管能解决很多问题,但还是需要社会监督来实现相对公平的商业经营环境。智能合约被看作区块链最有价值且最易普及于商业场景中的重要发展方向。它封装了若干状态与预设规则、触发执行条件及特定情境的应对方案,以代码形式储存在区块链合约层,在达到约定条件时,自动触发预先设定的操作。只依赖于真实业务数据的智能履约形式,不但保证了在缺乏第三方监督的环境下合约得以顺利执行,而且杜绝了人工虚假操作的可能。
在条件确认阶段,基于区块链上实时更新的价格、质量信息,在核查外部各方业务信息流并判断交易达成后,智能合约即被激活并执行。
与此同时,通过物联网对质押物进行追踪,监测价格动态变化并设置不同自动应答方案以控制市场风险。在合约执行后续阶段,也可利用去中心化的公共账本、多方签名技术加强资金流向管理与回款监控。5)实现融资降本增效融资难、融资贵现象突出,在目前赊销模式盛行的市场背景下,供应链上游的供应商往往存在较大资金缺口,然而没有核心企业的背书,他们难以获得银行的优质贷款。
而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融资降本增效。核心企业信任传递后,中小企业可以使用核心企业的信贷授信额度,获得银行低利率的融资。
制约融资效率提升的因素大致包括前期审核与风险评估、业务多级登记审批、打款手续冗长等,且各类费用高昂,进一步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了效率。要打破传统融资模式的弊端,就要从成本节约及运营速率提高两端同时发力。
首先,区块链的公开透明性能够在核心企业与上下游开展业务时减少信任建立过程所需的试探性交易,降低沟通成本,提高商业协作效率。供应链一体化推进了企业对于客户需求快速应答机制的改善,还能防止库存管理混乱、采购运输中断等严重阻碍贸易进程的问题。同时,对银企融资合作双方而言,风险评估成本也能大大压缩。简化传统信用评估步骤、删除由于信任危机增加的核查程序,缩减了时间成本与资金成本,并通过连锁反应最终提升融资效率。
就运营速率而言,所有实物商品与纸质作业均可数字化,如数字化作业系统、数字化档案和数字化信用体系等,为业务实施过程节省时间。
采用智能合约将降低人工监督成本,并在独立于第三方的前提下也可自动执行,紧密对接业务流程节点,简化运作程序。相应地,基于上述交易的贷款审核、发放效率也将得到显著提升。
版权声明及安全提醒:本文转自网络平台《深度区块链:用技术重构世界》,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金融文库」立场。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金融文库」仅提供免费交流与学习,相关内容与材料请勿用于商业。我们感谢每一位原创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如本转载内容涉及版权及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客服处理(微信号:JRwenku8),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