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中国资本市场50人论坛、中国中小企业协会金融科技分会以及全球金融科技实验室三家单位主办的这次直播,对我进行了邀请,感谢!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我对产业互联网的一些见解,我是一个互联网老兵,从1995年开始参与互联网工作到2008年加盟京东,在京东我见证了它从几亿到上百亿、上千亿的成长,我有非常多的体会,所以,2015年我离开京东创办磁云数字,专门从事产业互联网的相关工作。
在创办磁云数字的这五年时间里,我参与孵化了几十家产业互联网的平台公司,所以我今天分享的内容是我这几年的心得,我称为“产业互联网的十个判断”。
判断一:未来十年大机会在产业互联网
我认为1995年互联网来到中国,那时就是把信息搬到互联网上,诞生了新浪、网易、搜狐等公司,以2005年百度上市作为一个结束,这十年其实是把信息的传播成本降到零。从2005年到2015年,是把交易搬上网,可称为电商十年,以2014年阿里、京东上市为代表。在2014年,我思考互联网的下一个十年会走向哪里,所以,我认为2015年到2025年是产业互联网的十年。
在2015年我离开京东,创办磁云数字开展了产业互联网的相关工作。2018年底,我们也看到BAT都宣布要进入产业互联网领域。今年,我国又提出“新基建”,其实“新基建”是产业互联网的一个战略基石,有了“新基建”,产业互联网可以得到一个助推,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所以,这是我的第一个判断,未来最主要的机会应该在产业互联网。
判断二:产业互联网三大机会
第一个机会,就是很多行业,特别是一些万亿级的行业都呈现小、散、弱的特点,行业发展的规律一定是整合。在西方产业革命发展的路上,是用资本进行整合,我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整合的方向应该是利用资本+互联网的手段,更快地完成产业互联网的整合,就会出现一些产业互联网的平台,用平台模式把中小微企业团结起来,让行业变得有序,重构行业规则,并且用互联网+产业金融这种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来完成产业互联网的加速。
第二个机会,就是行业的数字化程度和工业化程度都比较低,可能落后西方十年,在BAT的推动下,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计算作为一种普及技术深入人心的情况下,我认为产业的数字化在加速,所以,数字化的红利是中国这一轮产业革命、产业升级最重要的一个红利。第二个机会其实就是要拥抱数字化,拥抱数字经济。
第三个机会,由于很多行业小而分散,而且信息不对称,数字化程度低,所以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甚至融不到资,所以,我国一直在呼吁银行来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但是实际上缺乏有效手段。那么在产业数字化升级,产业互联网加速,包括“新基建”正式成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我们就能够获得四流(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数据,然后我们再利用大数据风控手段,就可以变革传统金融的范式,我们金融的创新就更加脱虚向实,能够切实帮助中小微企业融资。
做产业互联网,我提出了一个SEI模型,思考的维度第一个是产业,第二个是互联网,第三个是金融。
第一个维度,产业+互联网的本质是提升行业的协同效率,降低行业的交易成本。
第二个维度,我们要用科技手段来帮助金融机构创新,包括业务线上化以及在产业场景数字化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风控的手段,包括利用区块链技术来变革金融机构服务产业的方式,我觉得这是金融科技的一个维度。
第三个维度,就是金融服务产业,或者说金融为产业赋能这样一个维度,我认为供应链金融,在物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以及在供应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区块链和供应链结合的双链融合形成双链金融模式,能够为金融脱虚向实助力。
这是我看到的三个主要机会。
判断三:产业互联网的终极是去链结网
我认为产业互联网最终的一个结局应该是去链结网,平时我们谈的最多的是链,我这几年关注最多的就是区块链、产业链、供应链,但是我认为这些链的模式可能是产业互联网的早期阶段,最后的结局一定是形成一个产业价值网络的形态。
因为链的形态是一个串联的模式,任何一个节点的延迟或者破坏,那么整个行业可能都受影响,那么有没有可能我们把整个链条打碎,去掉一些价值小或者没价值的环节,然后进行重构,最终变成一个网络。
其实,internet最早称为web,就像蜘蛛网一样,这张网上的任何两个节点都能找到最佳路径,如果中间有一个节点断了,可以寻找其他路径,网络还保持有效。所以,我想产业互联网最终是一个去链结网的形态。
判断四:产业互联网的双螺旋基因
我认为产业互联网真正要干成的话,可能需要两种人一起来干,一种是在产业里扎根多年的人,他们有产业基础,对产业有洞察,能够了解产业的规律,并且,他们能够学习互联网、拥抱互联网,想去改变、创新。另外一种就是互联网人,他们看到消费互联网已经到了天花板,互联网的下半场已经来到了产业互联网。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已经过剩了,互联网确实培养了非常多的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运营人才,如果这些人才能够流到传统产业里去,能够帮助传统产业拥抱互联网,进行产业升级。我认为这两种人结合到一起,可以把产业互联网干成,我比喻这两种人就是两种基因,分别形成一个单螺旋,两个单螺旋组合在一起,这就是我们产业互联网的双螺旋基因结构。
当然,我强调一定要发生基因变异,比如,传统产业一定要改变观念,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几大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怎么以客户为中心,观念要转到以客户为中心上,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这也是互联网公司以客户为中心的一个思维。第二问题是传统的生产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推”的模式,我把东西研发出来,然后生产出来,再把它推到市场上去,至于市场能不能消化掉,我不关心。
那么在物质不太丰富的时代,供不应求的时代,我生产什么都能卖出去,但现在是一个商品过剩的时代,我们要知道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客户的潜在需求,所以我们要从需求出发来对供给侧进行一个改革,以需定产,那么这是一个“拉”的逻辑。所以,怎么从“推”到现在的“拉”,这是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面临的比较大的一个问题。
所以,互联网天生是以客户为中心,是由需求来拉动后端的生产,由需求来准备库存。像很多互联网公司,比如说京东,它的优势就是库存周转率非常高,能控制在20天左右,而传统的零售可能在60天以上。所以,从资金运用的效率来看,互联网就很高。
当然,我也发现这几年有很多B2B的平台出来,但这些B2B平台并不是很成功。我思考,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把电商模式,特别是这种交易模型,想用到产业互联网上去,去颠覆或者革命传统产业,但是发现很难,因为产业端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协同的关系,而不是交易关系,所以,我们做产业互联网要轻交易、重协同,这是我的一个观察,产业互联网实际上是互联网的一个更高级的阶段。
如果我们比喻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是在打隧道,它们是分别从两头打,一端从消费者打,一端从生产端打,最终隧道会被打通,形成这样一个模式。所以,互联网公司也会拥抱产业互联网,这样的话从消费者到生产端就完全打通了,这也是互联网应用的最高级的一个阶段。
判断五:产业互联网升级要三软一硬
产业互联网的实现还是要依赖于一些核心企业,特别是有些产业已经完成了整合,出现了一些龙头企业,那么这些龙头企业也要拥抱互联网,我觉得核心企业首先要从以自我为中心慢慢变成一个平台模式,对行业进行整合,同时把自己解构掉,原来可能是一个自营模式,要把它变成一种平台,变成一种赋能模式,在平台化、赋能化的基础上,对行业进行一个重构,将很多核心企业或者行业里面的龙头企业演变成一个平台公司。
典型例子就是海尔,海尔一直强调小微,平台+小微或者叫平台+创客,把自己变成一个平台,同时在内部孵化很多小微企业。我离开京东后,做了一个服务模式,我称为三软一硬,为这些行业龙头企业提供三加一的服务,三个软服务加一个硬服务。
第一个软服务,核心企业进行模式创新,战略转型,它需要一个咨询服务。 我们一方面有互联网基因,另一方面有产业互联网的实战经验,我们把两者结合让龙头企业或者行业头部企业,可以进行模式重构,变成一个平台加创客的模式。
第二个软服务,互联网最核心的是要进行组织结构的创新。互联网本质上是一种组织形式,一种重构。互联网公司不是传统的层级化组织,传统企业都是层级化的,分成很多条线,分成很多部门,领导也分很多层级,所以效率就会非常低。互联网公司往往是一种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它内部有很多小的团队,这些小团队通过一套信息系统,可以直接上下通达,并且小团队之间还会运用一个“丛林法则”,他们会竞争,如果一件事情很重要,可能有几个团队同时在做,最后做的快、做的好的团队胜出。微信就是这么产生的,最早微信在腾讯内部是有三个团队在做,后来一个团队做得非常好就先出来了,其他两个团队就白做了,这就是丛林法则。所以,互联网公司是一种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在这种组织结构里信息的传递是非常流畅的,而且组织之间的沟通是非常直接的,而且很多活动,特别是创新活动,是由底部向上来发起的,由基层来发起,而传统的组织是领导让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互联网组织是一种鼓励创新的文化,一种包容犯错的文化,所以基层小团队的活力、创新力更强。
这几年,大家讨论比较多的是前台、中台、后台这样一个组织形式,其实这个提法有些偏颇,真正的互联网公司都是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当然,组织结构里前台直接面对客户,往往是小而美的,面对客户能够快速响应,而中台是提炼一些共享能力、共享服务的,这些共享能力和共享服务准备好以后,前台可以调用,让前台更加灵活,同时中台能够进行支撑,它是这样一个组织形式。
第三个软服务,其实就是怎么引入互联网的架构,特别是科技怎么来支撑到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在这方面,互联网的架构师还是稀缺的,特别是能打通我称为五层架构的真正的架构师,这五层架构,最顶层的架构是董事长和高管们思考的战略架构,往下是业务架构,第三层是应用架构,第四层是数据架构,数据在公司怎么流动,怎么得到有效利用,就需要打造数据中台能力,最后在第五层才是技术架构。所以,你去看很多公司,董事长很难跟CIO或者CTO对话,是因为有这五层,CTO和CIO必须要把这五层都打通才能理解到公司的业务架构和战略架构,这就是对科技人员的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很多传统企业进行数字化升级,进行加互联网的转型,都需要外部的这三个软服务,我们还有一个硬服务–孵化和加速。传统企业加互联网的时候,最好采用孵化模式,采用平台+创客的模式,而创客做的就是孵化,这些孵化有外部力量进行指导。
有五个能力,我认为是可以共享的。有了这五个共享能力更有利于孵化团队快速验证商业模式,做出数据价值。
第一个共享能力,是技术共享。
第二个共享能力,是互联网人才共享。
第三个共享能力,是模式共享。在模式创新这一块,由于我们还在产业互联网的早期,很多探索需要做样板,这些样板需要给大家共享。
第四个共享能力,是数据共享。有很多企业建立了很多信息系统,这些信息系统可以比喻成烟囱,烟囱和烟囱之间没有横向打通,形成了数据孤岛。所以,要消除数据孤岛,然后让数据能够在企业里共享起来。
第五个共享能力,是金融赋能。金融可以为孵化的项目进行赋能,所以,我们在做平台+创客的时候,一定要做金融赋能,特别是产业金融的赋能,这就是我提出的三软一硬服务,我们磁云在这方面服务过很多企业,有机会给大家做进一步的分享。
判断六:区块链是产业互联网的基石
我认为产业互联网离不开区块链,区块链一定会成为产业互联网的基石。现阶段产业是小而分散的,而且是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形态,这个形态里最大的问题就是无序,甚至是乱,包括劣币驱逐良币、价格战,甚至诚信机制缺乏,那么,解决这些问题,区块链可能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因为,区块链不可篡改,还具有可追溯的特征,能溯源,区块链可能重塑我们的信仰。 我经常讲,人有信仰就有敬畏,会规范自己的行为,那么,如果人做坏事都能记在区块链上并且不可篡改,我们的儿孙都能查到,那么就有可能规范我们的行为,所以,我觉得区块链有利于我们建立行业的监管体系,有利于整个社会的治理。
对于怎么去理解区块链,我讲一个例子,比如,我想给昔日的女同学写一封情书,由于区块链网络是一个p2p网络,实际上是一个广播形式,那把明文广播出去,可能大家都看到了,所以,怎么保密就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区块链里有一个非对称加密的算法。所谓非对称加密,是对于对称加密来说的,因为传统的加密就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把a加密成b用c钥匙,那么,我把b解密回a,还是用c这把钥匙。
在区块链上,有一对钥匙,我们称为公钥和私钥,公开的叫公钥,另外一个是只有自己掌握的私钥。那么,非对称加密就是我用公钥加密,必须用私钥才能解,我用私钥加密,必须用公钥才能解,区块链就有这样的一个机制。
那么,我刚才谈到我这封情书,我就可以用我女同学的公钥加密,因为公钥是公开的,我知道我用她的公钥去加密,可能大家都收到这封情书了,但是,你们没有我女同学的私钥,你们无法解密,所以读不懂,但我女同学用她的私钥可以解密,就能读懂。
另外,在加密后,情书后面我会有一个签名,这个签名实际上就是把加密后的情书用区概念上的一个称为哈希(Hash)的算法进行压缩,形成一个字符串。字符串用我的私钥进行加密,作为指纹,我女同学收到后可以用我的公钥去解开指纹,而且,她同样可以用哈希(Hash)算法把加密后的情书算出一个指纹,跟解开的指纹进行核对,如果核对上了,她就可以肯定这是我发出的情书,不是其他人发的,也不是伪造的,而且我不能抵赖,因为我的指纹证明了这封情书就是我发出的,所以,在这个故事里,第一是安全,第二是不能篡改。
如果在传输途中文件被改变了,那么算出的指纹就不同。指纹算法的一个特征就是原文中一个标点符号改变了,算出来的指纹都不一样,那么,再用指纹去核对时,就对不上,说明被改变了,如果指纹跟我的签名核对上了,那说明这就是我写的,所以,我们看到区块链的特征是不可篡改,传输安全并且不可抵赖。
我想通过这个故事,让大家对区块链有一个基本认识。当然,区块链最核心的是对很多商业范式可能会进行一场革命。我认为有五个方面,第一个,在存证方面,如果把商务活动的很多数据,在发生的时候都上链,那么,自然就形成了一个证据链。很多互联网法院已经采用区块链上的数据或者事实作为证据,所以,存证是区块链的第一个应用。
第二个,区块链实际上是一个分布式的共享账本,这个账本实时记账,并且这是公开共享的,大家都可以实时对账,这让产业链上的参与者产生互信,同时,实时对账又能提高效率。
第三个,区块链有智能合约,可以比喻成传统合同里规则的程序化,用代码来表达。那么,智能合约就是一段代码,当这段代码满足一些条件时,你给它一些输入,它就能产生对应的输出,就是你给它一些条件,它就会触发一些动作,而且,这些触发条件以及产生的结果,在程序里都已写好了,任何人不得修改,所以,合同其实都可以用智能合约去表达,且不能篡改,并且可以自动执行,降低商业里的交易成本。
第四个,就是在共享经济里最核心的就是劳动组织形式和生产要素的共享,以及产生的劳动价值的分配。刚才我谈到存证、记账,然后,我们又能把这种分配机制按照智能合约来写好,这样我们就能构建一个共享经济的区块链的模型。比如汽车,无人驾驶如果变得可能的话,在滴滴平台上的汽车自己就会去挣钱了,挣来的钱按照我们拥有这辆车的股份进行自动分配,并且自动记帐,这就是典型的共享经济模型,所以,区块链对共享经济是一个促进。
第五个,就是数字资产,特别是很多供应链资产可以数字化。比如,供应链上的应收应付上链并信用化,这时候资产就变成了一个数字资产,可以拆分、流转,还可以融资。数字资产可以碎片化,具有流动性,使资产效率提升,所以,我认为区块链是产业互联网的一个基石。
判断七:三轮驱动助推产业互联网
我认为三轮驱动(区块链、供应链以及双链金融)会助推产业互联网。刚才讲到区块链的核心价值有数据可信、重构信用体系、利于监管治理三个,所以,这是建立穿透式监管和治理体系的有利工具。另外,我认为供应链也很重要,2017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将供应链创新与应用上升为国家战略。2018年商务部等八大部委发布了《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批准了供应链试点企业200多家,试点城市55个。国家在这时候重视供应链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关注单一企业提高效率,已经不足以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了,所以,现在用科技手段对产业链的效率进行一次重构,我认为这是产业互联网初级阶段最应该做的一件事情。
那么,供应链协同的核心,我认为是三大问题。第一大问题是信息的获取及流动,我们大量采用物联网的手段,让信息上链的时候是真实的,同时,通过区块链进行信息的流动,让信息不可篡改,信息就变得可信了,可以大大降低供应链的交互成本。
第二大问题是在供应链里有商务活动、商务合同,我们通过智能合约构建一个大家互信的环境,也可以降低产业链的交易成本。
第三大问题是对创新的保护,大家知道区块链可以登记知识产权,很多创新按照登记的时间可以进行保护。在产业链里知识产权得到保护,创新得到扶持,有利于供应链的发展。我们国家非常重视供应链的发展,这也是现阶段产业互联网比较重要的一个机会。
当然,在区块链+供应链双链融合的基础上,可以创新传统供应链金融,创新的核心是解决供应链金融里的两大核心问题。
第一个是保障交易真实性以及资金闭环的问题。如果是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特别是供应链已经数字化了,这些数据已经四流合一且都能互相核对,环环勾稽,那么造假就很难。另外就是资金闭环,原来没有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我们不能规定资金的用途,资金的流向也不能管控,那么供应链金融就不安全。当我们运用了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里,融资是不把钱给到融资方,而是给到他的供应商,当融资方订单回款时,钱是回到共管账户或者监管账户里先扣掉贷款,所以资金的闭环对供应链金融的风控也非常重要。
第二个是传统的供应链金融里一单多融的问题。应收账款,有可能同一笔应收账款在多个银行进行了融资,就是一单多融的问题;还有仓单质押,同样一个仓单进行了多次质押,最后银行都收不到钱。那么,这些问题通过区块链能防止,因为区块链能解决“双花”问题,同样一个通证不允许质押两次,这个逻辑可以把一单多融的问题解决掉。基于供应链这个场景来做金融,四流合一、资金闭环、场景金融这三个要素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升级的最核心要素。
我国有一万多家保理公司都在做供应链金融,银行也在参与供应链金融,但是供应链金融一直都没有做起来,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数字化程度较低,而且缺乏区块链跟供应链融合的手段。那么,现在双链金融,我认为有利于解决传统供应链金融无效的问题。
判断八:产业互联网成就产业银行
思考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路径,我觉得要分五步。第一步,传统企业特别是行业的头部企业,首先要做好自己的数字化,+互联网。
第二步,在产业链里,我们能不能看到供应商的供应商,能不能看到客户的客户,把整个链条拉通,然后我们能不能让他们也用上数字化的手段,并且把核心企业或者龙头企业已有的能力提炼出来,形成一些共享能力,赋能上下游,把产业链进行一次重构, 这也就是我谈到的去链结网。
第三步,看整个行业,去链结网的这张网能不能构建一个三层结构-云、网、端。云,建立共享平台,共享的交易平台、共享的数据平台、共享的结算平台、共享的金融平台,那么,我们能不能建立行业的共享平台,我认为新基建就可以围绕各个地方的特色产业来建立行业的共享平台,共享研发、科技、结算、金融等。
我看有些城市已经提出了产业创新联合体这样的机构,把共享平台建起来,而且政府给中小微企业发券,让他们以最低成本享受这些共享平台的服务。 我觉得这就是新基建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第四步,数据智能也叫大数据智能化。怎么来重构商业、社会,通过大数据与AI的结合,形成 ADI这样一个体系。关于磁云ADI,大家可以百度搜索一下,是磁云写的一个50多页的白皮书,磁云在过去5年间孵化了几十家企业,所以对产业互联网有很多心得,我们把这些心得总结成了一个白皮书,叫《磁云ADI白皮书》。
第五步,基于大数据有可能把产业银行逻辑做出来,通过大数据和科技的手段,来创新我们的金融产品,让金融产品更好的服务实体产业,也就是实现金融的脱虚向实。 所以,我们产业金融可能要经历这样五步,最终完成产业金融和产业银行这种模式的打造。
判断九:双链金融加速产业互联网
我提出了一个双链金融的五层架构,有利于创新传统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供应链金融对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特别重要,但要有一个架构才能更好的解决传统供应链金融的“爆雷”问题,包括银行缺乏有效的手段来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很难服务中小微企业。
那么,这五层架构的最底层是场景层。场景层的第一个场景,也是典型场景,是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如果核心企业能够完成数字化的升级,那么这个场景就更容易跟创新的双链金融结合。第二个场景是很多物流企业都开始转型为综合的供应链服务商,他们把供应链结算、供应链金融的服务跟物流服务相结合,变成了供应链平台。其实,中国的产业也呈现出了产业集聚这样一个特征,在产业集聚区,包括自贸区、自由贸易港,都可以作为供应链金融很好的场景。第三个场景就是产业互联网的生态,特别是围绕一个行业的产业平台,是最好的供应链金融的一个场景。
第二层是信用层。信用层的核心有两个,第一个是通过物联网来获取数据,以前的数据都是人工录入的数据,存在录错和人为串通的问题,道德风险很难规避掉,数据的真实性很难保证,所以我们通过物联网获取数据,而且这些数据是多点的数据,可以互相核对、环环相扣、互相勾稽,来保证交易的真实性。另外一个,就是要+区块链,既能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篡改,让数据可信,又能构建一个智能合约的逻辑,这样让资金形成闭环。
原来融资的时候,我不能规定资金的用途,所以融资方拿到钱以后,可能干别的去了。在供应链金融里,钱的用途是被规定的,同时订单的回款,是回到共管账户,那资金就是安全的。
第三层是数据层。构建一个数据层,有物联网加区块链,这个数据是可信的。基于四流数据,我们就可以构建大数据的风控层。
第四层是资产层。应收应付、票据、电子仓单等资产,我们称为供应链资产,是可信的凭证、可信的资产。
那么在第五层,这些可信资产就可以进行流通。我现在研究的主要是四个出口,第一个是保理公司,可以购买这些供应链资产;第二个是金融资产交易所,我们到他那去把供应链资产挂牌,其他资金方可以来摘牌,所以,金融资产交易所也是供应链资产的一个出口;第三个通过信托的方式,我们把这些资产加工成标准资产,然后进入银行间市场;第四个就是做ABS。所以,只要通过这五层架构,资产基于可信数据,资产就可信了,那么资产进入这些通道就可以流动,这样供应链金融就能做大做强,真正实现金融的脱虚向实,真正帮助到我们国家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判断十:产业互联网消灭了产业
我的最后一个判断,产业互联网最终会消灭产业。这个判断是基于这样一个想法,就是说我们原来对一产、二产 、三产的划分,其实是工业时代的一种划分,产业互联网时代大家会发现行业的边界现在变得模糊了,而且一产、二产、三产现在都走向了融合,特别是有了互联网之后,可能从田间地头到餐桌,都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完整的组织起来的,所以很难再区分一产、二产、三产了。我们真正实现了行业的去链结网,并且通过大数据对行业进行重构以后,我们整个社会进行了网络化的协同,产业之间进行融合,而且很多行业的边界也会消失。
所以,我认为产业互联网会是新基建的一个高级阶段。在新基建的助推下,在我国数字经济进入到更高的一个阶段,我认为就是产业互联网,而产业互联网最终会把产业的边界进行融合,然后把产业消灭掉,这是我的最后一个判断。
版权声明及安全提醒:本文转自网络平台磁云数字 李大学,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金融文库」立场。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金融文库」仅提供免费交流与学习,相关内容与材料请勿用于商业。我们感谢每一位原创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如本转载内容涉及版权及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客服处理(微信号:JRwenku8),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