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银行:回归银行服务的本源逻辑

在金融科技企业全面冲击银行业务的大环境下,开放银行成为全球各大银行转型的新路径。在海外,开放银行从2014年开始就逐渐转热。在中国,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开放银行才引起行业关注。纵观全球,当前欧美国家与中国在开放银行的驱动因素和对开放银行的界定方面均存在差异。国外的开放银行是自上而下,通过顶层设计推动,强调的是数据的共享,国内的开放银行是市场自发行为,在实操上更多的是银行服务的输出,依赖与场景的合作。

新知图谱, 开放银行:回归银行服务的本源逻辑

一、 校准认知,厘清路径

2016年8月,英国竞争和市场管理局(CMA)发布报告正式明确了开放银行的概念, “Open Banking is a brand new, secure way for consumers including small businesses to share information, allowing new and existing companies to offer super-fast payment methods and innovative banking products.” 开放银行由英文“Open Banking”翻译而来,可以让包括小企业在内的消费者通过开放API共享信息,允许现有公司和金融科技公司提供超高速支付方式和创新银行产品。 其目标是加强市场竞争,促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消费者获取的金融服务的质量。

英国提出的开放银行与英国监管当局的推动和欧盟《新支付服务条例》(PSD2: 强制所有欧洲国家向欧洲央行批准的所有第三方免费提供账户、交易和支付三个API 应用程序接口)的全面实施有直接的关系,主要是关于银行业不同方面的数据共享。 因此,当银行自愿或因法律原因被迫共享数据时,就成为了“开放银行”社区的一部分。 目前为止,英国9家最大的个人和中小企业活期账户提供方(CMA9)已经于2017年3月前开放银行产品、分行及ATM等标准化数据。

目前,英国正在积极推进CMA9银行移动APP与其他第三方移动APP之间实现公开且合规的数据共享。 根据英国开放银行网站的数据显示,目前已有100家通过FCA认证许可的金融服务提供商参与了开放银行计划,并提供了新的金融服务。

在中国,开放银行的实践主要是银行服务的输出,通过线上技术的方式,把金融产品和服务,嵌入合作方自己的应用程序和场景。 在输出方式上,均以API为主,但也支持SDK、H5等多种方式。 在输出内容上,主要是银行在底层账户管理基础上,附加投、贷、付等核心功能和基础服务为标准配置。

此外,各家银行也有特色化的内容输出。 以建设银行为例,建设银行开发的开放银行管理平台于2018年8月正式上线,是将建行已有的服务,如账户开立、支付结算、投资理财等,以一种标准统一的接口(API)封装到软件开发工具包(SDK)中,再嵌入到第三方服务中。 这样,可以利用独角兽企业平台引流,增加获客渠道。

对银行而言,这种开放银行的模式并没有涉及到数据的联动。 只是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对传统银行业务进行解耦、重构,嵌入到场景中去,实现线上获客、留存结算类存款等目的。 这种做法与金融科技巨头们以科技为纽带连接外部场景,生态化、平台化思路很接近,是商业模式或经营银行业务方式的转换。

通过国内外不同的实践可以发现,目前欧美开放银行更多是强制性的,数据开放是关键;国内开放银行更多是战略定位,经营模式的调整和选择是核心。但可以看出,大家的共性在于,开放银行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数据共享或者金融服务的释放,达到金融商业生态的融合。但无论哪种方式,数据都是关键。

数据属于客户,而不是银行——这是英国开放银行和PSD2的一个非常强大的价值主张。尽管听起来很简单,但它足以改变银行和客户之间的“权力平衡”。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的价值不言而喻,它是了解你的客户(KYC)、精准营销、风险评估、创新的关键,是一种关键的生产要素。开放银行使客户更加自由,客户可以把数据带到任何他们认为有更好服务的地方。因此,围绕自由流动客户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可以看到,与数据相关的创新只是开放银行创新的开始。

新知图谱, 开放银行:回归银行服务的本源逻辑

◆ ◆ ◆

二、 银行业的最大趋势:平台化

毫无疑问,开放银行对银行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将是颠覆性的。 在英国,尽管只有九大银行巨头被迫实施开放的银行标准,但当监管机构释放了开放银行的巨大潜力并将开放银行视为重要战略之后,更多的机构也意识到需要对监管做出回应。

开 放银行将为银行、金融科技公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银行意识到自己拥有强大的品牌,并被信任能够管理客户的资金、身份和数据,通过将已持有的数据与从其他机构和来源收集的数据结合起来进行深度分析和个性化分析,开放银行可以成为丰富银行功能和体验的一种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银行希望为现有客户提供更多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并通过吸引新客户来增加市场份额。 认识到自己缺乏竞争对手的灵活性、速度或创新能力的银行,可以通过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补充自己的服务。 金融科技公司可以为银行的客户增加价值,成为受控制和可信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因此,平台业务模型是大多银行应对开放浪潮的战略选择。

平台业务模型大家并不陌生,它的兴起离不开大型科技公司,如亚马逊、谷歌、阿里巴巴等,这些平台通过重置进入壁垒、改变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逻辑,进行监管套利、重新包装或重新定位经济体系中的权力,改变和重组了越来越多的经济领域。 平台业务模型与传统经营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在参与者之间进行价值交换和创新。

“平台银行”并不是“开放银行”可能的最终结果,只是开放银行理念下银行改变业务模式的一种方式。 当然银行不能通过简单地向外部开放几个API来切换到平台业务模型,更实质的是其背后所代表的价值主张: 客户财务数据的所有者,银行产品的透明的和易于比较,多方合作、价值链重塑和产品创新。

审视我国开放银行的实践,虽然有银行平台化经营的逻辑,但只是实现了银行与场景的合作,目的是实现线上获客和留存结算存款等,可以暂时缓解零售银行对零售领域失控的焦虑。

新知图谱, 开放银行:回归银行服务的本源逻辑

◆ ◆ ◆

三、 未来的银行路在何方?

开放银行这一新的价值主张为银行业的变革打开了一个窗口,数据的开放有望重新建立银行业发展格局和秩序。 技术在不断进步,数字化进程也没有放慢步伐。 如果互联网不再是平台化的唯一场景,如果客户不再依赖场景,银行如何抓住变化中的脉搏,在激烈的竞争和时代的更迭中幸存下来?

一个行业之所有会产生,是因为它能解决社会新生的需求,它的消亡也必然是由于需求的消失。 银行4.0的关键转变,不是银行的某些要素发生了转变,而是客户办理银行业务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显然,客户对银行服务的需求仍然存在,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银行需要回归其本源逻辑——满足客户的真实金融服务需求,从客户需求出发,以开放共赢的心态,重新审视提供服务的方式。

版权声明及安全提醒:本文转自网络平台看懂经济,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金融文库」立场。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金融文库」仅提供免费交流与学习,相关内容与材料请勿用于商业。我们感谢每一位原创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如本转载内容涉及版权及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客服处理(微信号:JRwenku8),谢谢!

(0)
上一篇 2019年10月26日 上午11:48
下一篇 2019年10月26日

相关推荐

  • 直击企业数字化转型三大痛点

    直击企业数字化转型三大痛点已加入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专题资料包,本专题提供最新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开放银行、数字金融等相关领域学习资料与研究报告,帮助你全面了解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本专辑收录了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最新相关研究报告。

    2022年6月18日
  • 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提速,金融科技子公司实现盈利

    近年来,金融行业科技赋能及数字化转型快速发展。“十四五”规划中也进一步强调了数字化发展、数字中国的理念,特别指出要“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2019年,中国人…

    2021年5月21日
  • 国有企业全链路数字化转型白皮书(35页)

    国有企业全链路数字化转型白皮书(35页)已加入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专题资料包,本专题提供最新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开放银行、数字金融等相关领域学习资料与研究报告,帮助你全面了解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本专辑收录了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最新相关研究报告。

    2022年3月10日
  • 开放银行实操指南

    近年来,金融脱媒趋势日益明显,跨界竞争也愈发激烈。面对内忧外患,越来越多的银行选择部署开启数字化银行战略来获得竞争优势。

    2019年7月7日
  • 简析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场景业务化、业务数据化、数据资产化、数据交换货币化

    近日,亿欧“区块链金融落地应用GIIS 2018年开年高端论坛”在北京开幕。论坛从数字资产化、供应链金融、监管科技等多大场景共探区块链落地应用,深入探讨区块链技术的未来影响和价值空…

    2019年4月28日
  • 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报告 (白皮书)

    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报告 (白皮书)已加入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专题资料包,本专题提供最新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开放银行、数字金融等相关领域学习资料与研究报告,帮助你全面了解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本专辑收录了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最新相关研究报告。

    2022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