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

作者 | 时维阔(内蒙古银行人力资源与机构管理部)
来源 | 九卦金融圈

中小银行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挑战

(一)商业模式和思维模式面临挑战
数字化转型对传统银行的普惠金融商业模式构成挑战。传统银行普惠金融的核心竞争能力在于风险定价、风险管理和信用分析,而数字化转型对客户开发、产品设计、服务提供和风险防控提出了新要求。
数字化转型对传统银行普惠金融业务的思维模式构成挑战。传统的思维模式集中体现为坚持以价值链为本位,核心在于通过封闭的系统和模式防控风险。与之相反,数字化转型采用以客户为本位的互联网思维,运作模式具有开放与合作的突出特点。
(二)复合型人才缺乏
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义是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对创新性产品、便捷性服务和灵活性系统的需求,迫切需要大量既懂普惠金融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在传统银行的人才结构方面,以经济金融专业背景的人才为主,具有信息技术专业背景的人才所占比例较小,且参与业务经营工作机会较少,跨领域整合能力较弱。另一方面,由于传统银行的薪酬结构和薪酬体系与高度市场化的互联网机构存在较大差异,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对于金融科技专业人才吸引力不足。
(三)风险防控能力滞后与传统银行业务相比,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后所涵盖的目标客户群体更加广泛,金融行为模式更加复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可能导致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技术风险以及法律合规风险。对银行的风险防控能力构成更大的考验。当前,金融科技正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运用金融科技防控金融风险,还存在着诸多未知领域。同时,传统银行业务也面临被互联网金融领域相关风险渗透的危机。
(四)组织结构难以适应转型需要
传统银行的科层制组织结构严重制约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发展。这种架构下,市场需求信息需要自下而上经过多个层级进行传递,极大地降低了决策效率和执行效果,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无法得到及时响应和有效满足,普惠金融的产品和服务逐渐远离客户需要,背离市场实际需求。
传统银行部门制银行特点突出,各部门以自己的产品和业务为中心,相互之间处于隔离状态,信息系统和产品也存在相互独立的关系,难以采取敏捷行动满足普惠金融客户需要。
中小银行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

中小银行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对策

(一)探索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普惠金融新模式
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商业银行应在开放共享的基础上打破传统银行以产品为中心的理念,坚持以客户为本,通过建立金融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将客户力量凝聚起来,以方便快捷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普惠金融创新性产品和迭代服务,为客户带来极致的服务体验,从而实现自身经营目标。
树立数据驱动思维。数据思维是指运用大数据分析了解客户需求,与客户建立紧密的联系,针对客户需要为其提供端到端的个性化服务。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开放、共享、合作、共赢是数字化银行处理与跨界融合的竞争者及客户之间关系的核心要领和基本要义。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积累了广泛的客户资源,拥有金融专长,并且形成了具有较高市场信用度的可靠形象。

因此,商业银行有必要基于自身优势创新商业模式,构建以自身为核心的普惠金融金融生态体系,包括银行、客户、社会中介等在内的诸多市场参与者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价值链的有机整合,共同实现价值创造的目的。
(二)培养复合型人才
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人才。具体而言,是指具备互联网思维、掌握数字化技能、拥有普惠金融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快信息技术体系与业务体系人才跨部门交流轮岗,全面实施“技术 +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另外,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和留用具有理工科背景和金融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最后,建立信息技术序列专业资格管理体系,提高专业型人才素质和积极性。
(三)加强风控能力建设
根据“客户画像”的风险承受水平、财务状况、预期收益目标等需求,引入策略工具,搭建量化交易平台,逐步实现风险控制模型化、自动化、智能化。
利用实时分析手段,依托内外部数据,通过对客户、账户和渠道的综合分析,构建覆盖实时反欺诈、智能反洗钱、大数据风控等领域的全方位、立体化智能数字风控体系。
(四)实施敏捷组织变革
整合内部的相关部门,实现相关部门的业务协同、敏捷响应。另外,根据市场拓展和业务发展的需要建立项目团队,进行金融科技相关的系统开发实现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加快项目推进速度。深度应用大数据快速传递数据信息,缩短运作流程,提高决策效率。

长尾理论概述

“长尾”这一概念最早于2004年10月由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用来描述诸如亚马逊和 Netflix之类网站的商业运营和经济模式。安德森认为,当产品的存储和流通渠道足够大时,品类较多、单个产品需求量较小的冷门商品(长尾)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能超过那些品类较少、需求量大的热卖商品(头部)。
中小银行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

长尾理论认为,决定企业未来的不是关注度高、销量大的热卖商品,而是经常被人遗忘的“冷门商品”。借助于互联网较低的搜索成本,98%的冷门产品都有机会被销售,这类产品称为利基(Niche)产品。无数的利基产品汇聚起来,可能得到一个比热卖产品大得多的利基市场。
在传统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往往更注重“二八理论”的实践应用,即更加关注能够带来80%利润的那部分20%的高效能大客户群体,各家银行争相“垒大户”,依赖大企业、战略合作企业。在当前竞争态势下,这一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垒大户形成客户集中度过高的风险,对于风险管控能力不足的中小银行来说,容易造成不良贷款率不增反降的局面。
高效能客户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商业银行往往需要让渡部分利益才能达成交易,造成利润空间压缩;依赖行政事业单位、大型企业集团、战略合作企业的生存模式受到较大的政策挑战和市场挑战,行政事业单位存款招标模式打破了原有关系营销的格局,大型企业集团通过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渠道融资的比例越来越高。
在这一背景下,以向小微企业提供融资为主的普惠金融模式获得银行的关注。数量巨大的小微企业客户群叠加形成了巨大的利基市场,如果这部分细分市场上的客户群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将为银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银行在数字化时代赖以突围的关键。

长尾理论在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实践

按照长尾理论,商业银行的利基客户群恰恰是普惠金融的需求方。因此,转变商业银行的经营思路,充分挖掘长尾利基客户群的金融需求,为其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既是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实现精准市场定位和利润增长点的新突破,也是深入、系统地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双重提升的必然选择。

小微企业具有数量多、区域广、所涉行业多的明显特点,有利于缓释集中性风险。
其次,小微企业资金需求具有短平快的特点,融资以短期为主,且议价能力较弱,银行利用优势地位提高贷款定价,可以扩大盈利空间。
第三,小微企业资金流动和回笼速度快,能够缓解银行流动性压力。小微企业上下游企业不乏规模型企业,通过融资切入小微企业上下游服产业链,能够较为便捷的发掘潜在客户和优质客户,降低结算成本,提高贷款收益率。
第四,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窄,直接融资市场进入门槛高,银行产品依赖度高;对于银行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如网银业务、融资业务、结算服务等需求量大,凸显小微企业长尾特点。
中小银行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
当前,长尾理论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实践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服务可获得性
依托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等,不少商业银行借助数字技术推出手机银行、直销银行等,实现了普惠金融业务的线上申请、审批和放贷,打破了区域限制,突破传统金融服务网点局限,提高了普惠金融服务群体的覆盖面,使得服务效率和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充分体现金融服务普惠性特质。
(二)丰富业务种类在传统存贷款服务之外,还运用数字技术扩展了支付、咨询、理财、保险等业务,完善产品服务体系,形成场景化产品方案设计能力,逐步打造涵盖金融、公共、生产、生活服务等全场景覆盖的金融服务载体。搭建互联网金融平台,将储蓄、理财、个人贷款、小额支付等业务在线上宣传推介,将普惠服务嵌入网上用户场景,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三)降低产品价格
通过互联网平台,完成客户信息审核、产品定价、资金供给等程序,降低资金供求匹配和运营成本,利于普惠金融长远发展。
(四)提高运作效率
依托金融科技支撑,实现精准化营销、流程化运作、实时化审批、集中化管理,不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普惠金融业务具有小而散和周期性特征,依托自动化工具,系统梳理业务重点、难点和关键事项,加快流程银行平台建设,借助移动终端实行移动化营销、标准化采集、流程化作业,能够有效解决客户等待时间长、需求响应慢的问题,大幅提升客户体验。
(五)优化外部环境
借助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和创新,为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风控精准度。如对于信用体系建设不够健全的问题,通过相关数据的互联互通来解决,目前,一些地方已在尝试建立普惠金融信用信息体系,推动户籍居住地、违法犯罪记录、税收登记等各类政府信息与金融信息的互联互通,将“老赖”列入黑名单,节省筛选成本和时间。

版权声明及安全提醒:本文转自网络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金融文库」立场。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金融文库」仅提供免费交流与学习,相关内容与材料请勿用于商业。我们感谢每一位原创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如本转载内容涉及版权及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客服处理(微信号:JRwenku8),谢谢!

(0)
上一篇 2020年3月22日 下午12:51
下一篇 2020年3月22日 下午2:5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