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核心思路、两大关键抓手,深度解析银行数字化转型

在这场疫情冲击下,数字经济也以它特有的快速、方便、安全、零接触的优势展现出了蓬勃而强大的生命力,让更多的企业和人们认识到数字化迫在眉睫,正如一位全国性大行行长在内部会议上所说,“这次疫情让人们意识到,数字化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必须得做的事”。

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银行业该如何做好数字化转型?本文是两位资深银行从业者的深度思考!作者总结了银行数字化升级的五大方向,同时指出了银行数字化转型两大关键,值得收藏学习。

来源 | 轻金融
作者 | 蒋亮(中国建设银行绵阳分行高级分析师)、郭晓蓓(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研究员)
说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单位

五大核心思路、两大关键抓手,深度解析银行数字化转型

2020年的春节,新冠病毒不仅影响了全国人民春节的生活,更对中国经济造成一次至今仍未结束的冲击。在这场冲击里,数字经济也以它特有的快速、方便、安全、零接触的优势展现出了蓬勃而强大的生命力,让更多的企业和人们认识到数字化迫在眉睫,正如一位全国性大行行长在内部会议上所说,“这次疫情让人们意识到,数字化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必须得做的事”。

疫情中数字经济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

从1月20日开始到3月6日凌晨,新浪财经共发布实时新闻28026条,东方财富实时新闻15483条,新浪长篇通讯3255篇,用“新冠”、“肺炎”和“疫”作为关键词整理出疫情相关实时新闻共9301条。
其中,新浪财经3324条,东方财富5977条。疫情相关长篇通讯1240篇。总体来看,新浪财经新闻中有23%的新闻和数字经济有关,东方财富有26%的新闻和数字经济相关。

五大核心思路、两大关键抓手,深度解析银行数字化转型

从上表可以看出,本次疫情中数字科技在医药科研,疫情监测、形势研判、线上行政、疫情群体等疫情管理,疫情物资生产、调度,群众生活,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线上销售等七个方面的很多环节均发挥出重要作用,展现出数字经济的韧性和强大优势。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疫情期间的“宅”经济一方面催生了很多新的在线形式;另一方面,也加快了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心理学上有个证实的说法,个人养成一种习惯,只需要28天。

通过此次疫情较长时间的习惯培养,预计此次疫情,将会进一步培养人们在线娱乐、生活购物、远程办公等方面习惯。而且根据历史规律来看,每次危机的发生几乎都意味着传统模式的替代。企业家在看到挑战的同时也会更积极地拥抱变化,给商业带来改变的契机。2003年非典,部分巨头抓住机会开始崛起,开启了近20年的中国的电子商务黄金时代。

本次疫情的紧迫性、严峻性甚至长期性让各行各业从思想上开始重视创新,包括制度上的创新、体系上的创新和手段上的创新,不仅能够推动“线下”商业模式变革,而且当C端购物以趋近成熟与饱和,这次改变更多会在生产的B端,生产制造以及种养殖业的产业数字化进程受疫情影响将会提速,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VR等新技术将得到更广泛应用,倒逼产业运转效率的提升,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当前,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大国竞争的高点。根据中国信通院测算,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了4.73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全社会对于数字化发展的共识进一步提高,将会极大促进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19-2028年,数字技术将带来12万亿美元的经济增长。其中,中国的数字经济直接产出6.3万亿,年增长29%;间接产出10.6万亿,年增长24%。

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呼唤数字金融

资金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需要数字金融给予支持,主要原因在于数字经济和传统金融存在信息丰富和信息处理能力弱,快要求和慢反应,多主体联动性强和业务模式重个体之间的矛盾:五大核心思路、两大关键抓手,深度解析银行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产生的信息更丰富更多维,有利于消除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是以信息不对称管理为立足点的机构,数字经济本身的丰富信息可以让金融机构获得足够的有效信息,从而改变原有的服务方式和业务模式,比如对无抵押小微企业的贷款。

但是,由于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信息处理模式只能对抵押物等有限信息有效处理,还无法通过对海量大数据处理来获取价值信息,形成了较大的信息处理瓶颈。银行本身是个数据沉淀最多的行业,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调查发现:银行业平均每创收100万美元,就会产生大约820GB的数据。同样的创收水平下,电信、能源或者保险等行业对应的数据量大约只为490GB、20GB、150GB。

但是传统商业银行对数据处理的一直是个瓶颈,大多数机构对历史数据利用只有10%左右,好的也只有30%。在数字经济下,更加海量的数据以及增长对银行的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以物联网为例,根据IDC的一项新预测估计,到2025年,将有416亿台物联网设备,并将产生79.4 zettabytes(zb)的数据。

IDC还预计,在2018-2025年预测期内,这些物联网设备产生的数据量将以28.7%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增长。银行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暴增的数据是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数字经济信息变化快,周期短,和“慢节奏”的传统金融信息处理速度不匹配。数字经济下需求特点是“急、快、短、频”,比如企业资金需求,常常是一周,甚至一两天之内就要求满足需要。而传统金融机构主要依赖客户经理等,人工进行贷前调查,贷中审批,贷后的定期走访。信息更新的周期长,速度慢,难以和数字经济匹配。也难以有效防范数字经济里的业务风险。这次疫情中较多银行机构不得不依靠员工连夜加班来通过电话等人工方式收集抗疫的医药、物资生产、流通等企业需求,然后依靠组织内设立绿色通道方式进行授信审批、风险防控等,集中暴露出这种“慢反应”模式的弊端。

数字经济信息传播快,主体之间关联影响更为明显,传统金融机构“单点式”风险防范模式难以应对。数字经济上下游以及关联主体之间的影响会迅速传递开来,成片、成圈、成线的影响相关企业和个人。而传统金融机构主要依赖单个主体的资产、经营状况以及相关信息掌握来防范风险。比如对德隆系等各种关联度高、关系复杂的风险全是依赖各家机构逐级进行人工排查汇总,才最终对风险有全面的认识。这种“单点式”风险防范模式在数字经济下会显得非常被动和无力。

比如近年来暴雷较多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除了未能提前识别虚假贸易、日常物流/仓储监管不到位、确权、资金监管等操作细节上存在瑕疵等问题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对成片风险监控不够。比如货物价格大幅度下跌,造成价值小于融资敞口,或者作为抵押物的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下跌,从而无法起到较好的风险覆盖作用。又如产业链的价值快速变动,带来了更大的信用风险。再如各企业主体之间交叉持股、相互担保,致使风险快速传染。数字经济下,这种成片风险的形成和传播速度会非常快,必须依靠数字金融才能有效防范。

数字金融应运而生,各金融机构加速奔跑

事实上,近年来国内外很多金融机构把信息化、智能化作为提升竞争力和转型的重要工作,积极确立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构建数字金融生态下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品牌、客户、管理和信息方面的综合竞争优势。

1.国际银行方面:

较多的新兴科技企业成为了“挑战者银行”。随着金融科技创新加快,欧洲新兴科技企业加快向金融领域跨界经营,诞生了大量的FinTech银行或“挑战者银行”,成为金融业新的市场参与者。如英国的Monzo、Transferwise,欧洲的Rovolute、Stripe等新进银行异军突起,深刻改变着金融生态。这些“挑战者银行”专注于支付和借贷、管理贸易融资、投资和顾问服务自动化等细分市场,以客户为基础,通过平台创新介入,配合敏捷研发,快速响应市场,在细分领域内比传统银行更具竞争力,对传统银行业务形成巨大的威胁。

例如,Transferwise公司的业务主要集中在跨境支付领域,通过平台撮合,将两个国家间对彼此有货币需求的客户进行匹配,相对于传统银行汇率更优、费用更低、速度更快。目前该公司有用户500多万,每月交易量达51亿美元,估值超过35亿美元。Monzo银行聚焦服务年轻人群体,有能力在移动端每个小时推出一个新功能,打造了独特差异化优势。

传统银行加快数字转型:以摩根大通(JP Morgan Hhase & Co.)为例,摩根大通从2012年首次发布移动银行起就开始全面构建数字银行,秉承“移动优先,万物数字化”的战略启动转型,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包括打造领先的数字化体验、布局生态圈、创新数字产品、打造技术型组织和能力。摩根大通每年投入近100亿美元用于支持数字化转型,全行22万员工有25%的人员是技术/数据背景。其努力取得了良好成效:摩根大通2017年的总收入较10年前翻了一番,利润提升3倍,2018年第二季度的活跃数字用户约4700万名,相比2015年增长19%。同时,摩根大通的数字化转型赢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股价较2008年稳步上涨170%,其市值目前位居美国银行业第一。

花旗银行(Citibank)2017年提出“打造数字银行”战略,经过三年时间的发展,花旗银行的数字渠道交易量增长了15%,移动客户总量增长了40%,利润比2010年增长了49%。直销银行方面,打造敏捷、开放的平台银行收到显著效果。

以荷兰ING Direct银行为例,该行的目标是打造“差异化客户体验”。2014年实施数字化战略,在欧洲不同区域实现三种不同的数字化转型策略。实施敏捷组织改造,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和开放式创新提高银行数字化能力。数字化转型后,ING银行的客户体验大幅提高,零售银行客户净推荐值(NPS)在多个国家位居第一,收入和利润分别增长了14%和21%。

美国咨询公司 Celent预计,2019年美国银行业科技投入超过1000亿美元,新科技的研发将占信息技术支出的37%,2020年该比例会增长至40%,2022年该比例将达到50%。大型银行在科技创新领域处于领跑地位。2019年,摩根大通的科技预算为114亿美元,位居行业第一,较2018年同比增长5.6%,其中近一半的科技预算用于在内部实施颠覆性科技应用,另一半则主要应用于系统和数据的维护。排名第二的美国银行2019年科技预算也达到100亿美元,其中30%用于技术创新投资支出。位列第三和第四的是富国银行和花旗集团,2019年的科技预算分别为90亿美元和80亿美元。

2.全国性银行方面:

五大核心思路、两大关键抓手,深度解析银行数字化转型

一是推动全面数字转型。较多行把智慧银行、智能银行作为数字化战略目标,比如建设银行把金融科技作为三大战略之一,对内打造协同进化型智慧金融,对外拓展开放共享型智慧生态。招商银行提出了“迈向 3.0 阶段的经营模式”的阶段性战略,实现零售金融3.0数字化转型,重塑批发业务经模式等;平安银行全面推进AI BANK建设。

二是打造开放性银行。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要建立与外部合作伙伴的广泛连接。比如,招商银行建立“云+API“,打造开放型IT架构,2019年上半年累计发布API 130个;浦发银行探索实践API Bank开放银行专营路径;中信银行开放银行项目接入21个合作方等。

三是重塑技术架构。传统的切片式技术架构不能满足数字化银行发展的需要,较多商业银行进行重塑。比如,工商银行向核心业务系统与开放式生态系统“双核驱动”的IT架构转型,打造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区块链、物联网等企业级金融科技平台;建设一体化协同研发平台;招商银行搭建面向企业的统一数字化中台;兴业银行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基础服务平台建设,云原生、分布式、MASA架构全面落地;浦发银行构建大运营支撑平台等。

四是布局线上线下一体化金融。为落实全行互联网金融中长期发展规划,民生银行自主研发了FIREFLY PaaS移动金融研发平台,全面支撑手机银行5.0、微信银行、直销银行、全民生活等APP,打造“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定制化贴身服务,为客户带来了更好的金融生活体验。

五是加强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邮政银行制定两年科技队伍建设目标计划,2019年末总行信息科技队伍规模翻一番,2020年末全行信息科技队伍规模翻一番;交通银行全面启动FINTECH管培生、金融科技万人计划、存量人才赋能转型三大工程。

3.中小银行方面:

由于资本、规模、人才、科技等方面的限制,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和大银行相比分化比较明显。但是,这两年,中小银行已从观望状态走了出来,更加重视金融科技的布局和落地,更加深入思考如何差异化、本地化实现数字化转型,已经从“我要做”转变到“全面做”,呈现可喜局面。

以杭州银行为例,实行以新模式、新技术及新场景助力数字化转型,构建新时代智能金融的银行样板,铸就数字金融。采取的主要举措包括:创新多维度客户评价机制,发展“牛大管家”和“神机营”两大线上财富管理业务平台;围绕数据、信用及抵押三大方向,积极探索小微业务线上线下结合的业务模式;对内着力提升数据治理水平,加强数据质量的源头治理;对外与浙数文化开展数据合作。联合阿里云及CityDO等生态合作伙伴建立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探索金融科技公司化运作模式,推进金融服务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精准化。

又如金谷农商行,积极探索“互联网+金融“服务新模式,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度。构建分布式新IT系统。基于分布式架构、采用云计算基础支撑、平台化设计理念,金谷农商银行快速建立了互联网金融业务服务平台,该平台与传统线下核心系统呈现弱耦合关联,线上、 线下双引擎驱动业务快速发展,强化了线上线下的金融服务衔接,也成为国内农信系统首家采用分布式架构搭建互联网核心业务系统的银行。创新推出云端金融three bank,具有丰富的产品体系、便捷的操作流程,打破了地域限制,突破了面对面授信、营业网点放贷的局限,实现了客户随时随地、享受金融服务,大大缩短了业务的办理时间。2018年2月上线至今,其云端金融实名开户数突破 29.31万户,线上申请贷款11万笔,授信余额31.62亿元,贷款余额29.52亿元;依托云端金融Three Bank,创新开发与农牧业生产周期相适应的信贷产品一茁实贷, 累计发放助农贷款10.93亿元。

广西北部湾银行开设新一代智能网点,依托业务替代率高达90%的智能机具,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全面优化客户服务体验,提升客户服务效率。利用大额高速存取款机实现大额现金存取、零钞支取、钞币自动扎把及对公取款等功能;释放线下人力资源,将柜员资源自单纯的接单及进件转至营销活动;打破了传统银行的隔窗交流,为广大客户提供了更有温度、更具效率、更加精准的服务。该银行网点开启了从“坐商型”向“行商型”、从“交易结算型”向“服务营销型”的转型之路。

紫金农商行借鉴先进同业大数据风控经验,与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引进和开发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增加第三方数据获取渠道,探索建立“科技+风控”大数据智能风控体系,融入了第三方数据和反欺诈系统,构建新型量化分析模型,用第三方征信、通讯等数据丰富风控评分模型拓展风险研判和预测维度,强化了贷款风险甄别力度。

4.虚拟银行方面:

虚拟银行是指没有实体分行,利用网络等创新科技减省重复工作,专注于标准化借贷和支付领域,提供比传统银行更快捷更方便的零售银行服务。国内领先的主要是微众银行、网商银行和新网银行。

微众银行是国内首家开业的民营银行,目前注册资本为人民币42亿元。区别于传统银行业态,微众银行在战略规划、企业文化、人才培养、组织架构和科技创新上融入了数字化、互联网化的思维。微众银行自主搭建了可支撑海量、高并发交易的银行核心系统。结合腾讯的生态系统、微众银行自身的技术实力和研发资源,微众银行成功打造出颠覆性的信用分析系统,提出了可持续增长的和盈收健康的普惠金融数字化新主张。通过融合云计算、微服务、开源技术、开源数字库、强劲的嵌入式分析和人工智能等一系列前沿科技,微众银行为其极具前瞻性的银行系统架构打下牢靠基础,成功提升经营效率、降低成本、加速成长。时至今日,微众银行有效客户数已超一亿,服务近百万中小微企业客户。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面向个人用户的微粒贷产品笔均贷款仅8100元,主要贷款客户中,79%为大专及以下学历,75%为非白领从业人员,92%的贷款余额低于5万元。小微授信客户中,此前无任何企业类贷款记录占65%,无任何个人经营性贷款记录占36%。

五大核心思路、两大关键抓手,深度解析银行数字化转型

资料来源:微众银行 & 艾瑞《中国金融科技价值研究报告》

浙江网商银行是由蚂蚁金服作为大股东发起设立的中国第一家核心系统基于云计算架构的商业银行。它的客群主要聚集于小微企业和农户。其核心产品“网商贷”,围绕阿里巴巴、淘宝、天猫等电子商务平台,向卖家推出淘宝贷款、天猫贷款、阿里贷等产品。此外,通过支付宝的收钱码平台,推出了“多收多贷”贷款服务,创新将收钱码使用数据作为授信依据之一,为线下小微经营者提供了贷款提额的机会。网商银行充分利用AI技术实现了智能化发展。一方面是根据客户需求和偏好,差异化的进行渠道触达、时机选择、交互方式以及价格确定判断。另一方面,用100多种预测模型和3000多项策略,10万项指标,实现了用户信用状况的智能识别,能够实现3分钟申请、1秒钟放贷,全部不需要人工干预。网商银行的信贷不良率在1.5%以下,大幅度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在2019年的双11,网商银行用20人,完成为300万商家提供3000亿贷款服务。四川新网银行是四川省首家民营银行,2016年12月开业,注册资本30亿元。从成立之初,新网银行选择放弃传统商业银行理财、外汇等传统业务,不做“大而全”,全力集中数字小微信贷业务。同时向广大合作伙伴提供连接服务,做金融服务领域的“万能连接器”。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实现了全流程数字化运营。新网银行从“零资产”起步,成立两年多来,服务了超过2500万的用户,累计放款2700亿元,管理资产接近千亿。目前,新网银行近80%的客户是来自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是缺乏信用记录,正规金融机构授信未能覆盖的群体。

疫情加快了金融机构的数字化步伐

在疫情中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履行社会责任,一方面,大力践行公益慈善,积极捐款捐物。截至3月3日中午12点,银行业金融机构捐款22.73亿元;捐赠物资已超1060万件,其中医疗物资1013.71万件、生活用品49.41万件、食品23418箱。另一方面,积极开辟绿色通道,加大抗击疫情信贷支持力度,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 ,减费让利广大企业和个人。经统计,截至3月12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计信贷支持超过12543亿元。利率方面,国有大行对防疫重点企业普遍利率最低为1.65%,最高不超过LPR-100个基点;股份制商业银行利率优惠在20-70BP,部分获央行专项再贷款支持的城商行,最低利率达3.15%;其他城商行的信贷支持也多采用优惠利率。同时,多家银行还加快了数字化升级步伐,重点是以下五个方面:

(1)与政府共筑疫情防控“数字桥梁”。建设银行持续与国务院办公厅对接,及时组织各分行与地方政府紧密沟通依托智慧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新型肺炎疫情防控专题”并接入国家平台的需求,已迅速组织建设完成云南、重庆、山东、辽宁(含大连)、山西、陕西安康等地智慧政务平台“新型肺炎感染疫情防控专题”,并全面接入“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疫情防控专题”。在云南,建设银行在征得政府同意后在“一部手机办事通”APP上迅速上线“督查举报”功能。在山东,建行积极配合省政府办公厅、省大数据局,利用山东省“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总门户和“爱山东”APP强化疫情监测和宣传工作,利用已建成的12345热线数据分析平台,配合省政府开展疫情数据分析,发挥平台对重大事件的风险预警、跟踪、处置和舆情分析能力,助力政府精准施策。多家银行和卫健委、医疗保障局推出“非接触式”的“多码融合码”,通过“手机领码,扫码就医,在线结算,一码通行等服务。

(2)搭建专门的防疫服务平台和通道。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银行开辟了线上捐款“绿色通道”,手机银行APP火速上线抗疫专区。打造一站式“抗疫专区”,提供公益捐款直通车、微医问诊、疫情实时动态追踪、防疫用品购买、保险服务、民生抗疫驰援行动等综合服务,方便客户快速了解防疫抗疫最新动态,享受免费在线问诊和实时救助服务等。农业银行在掌银、扶贫商城上创设农产品生产保供金融服务专区。

(3)开辟线上审批绿色通道。通过在线音频、视频、数字公文等方式,将客户和项目的尽责、评审、放款等环节搬至线上,建立数字化的应急绿色审批通道,快速设立专项信贷,实现全行一盘棋的多级联动,较好满足了防疫科研攻关、保障物资生产、运输等机构和企业的资金需求。比如,工行充分发挥线上融资绿色、便捷的优势,提升网络融资审批效率,为小微企业提供足不出户的融资服务。农行在各分行组建专门团队,建立审查审批绿色通道,确保随到随审、即到即办、限时办结。交行充分发挥“线上贷审会”等方式的提效加速作用。渤海银行实行“双线上受理审批”的模式,即通过“钉钉”办公软件线上审批、行内系统线上操作,新年假期和疫情期间持续审批、高效审批。同时采取视频形式召开业务评审会,随有随开,保障安全和效率。

(4)加快推出数字化新产品新服务。一是信贷产品。建行广东省分行“战疫贷”为防疫企业纾难解困。光大银行郑州分行创新推出“抗疫贷”普惠金融产品。苏宁银行与国家税务信息化服务部门合作推出了一款纯信用贷款创新产品——信易融(发票贷),额度最高200万,当天申请当天审批,获批后最快30分钟放款。绵阳商行对接医院、医疗器械、医疗物资的建设、生产和流通企业,推出了“防疫应急贷款”。招商银行广州分行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客户,推出“战疫特惠”专项贴现优惠支持。民生银行推出了网上保理。广发银行推出了“税银通2.0”。二是其他融资产品。比如,民生银行发行37.9亿元防疫专项同业存单。中信银行落地全国首单民企疫情防控证券化项目。三是理财产品创新。疫情期间,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湖北银行、贵阳农商行、焦作中旅银行等17家银行共发行了51款与疫情相关的理财产品,这些产品,有的是投向为疫情区域或者有助抗疫的行业,有的是为抗疫的军人、医生等特定人群提供的理财产品,都是银行通过免收或降低银行的管理费等释放一定的利润空间给投资者,便于产品快速募集资金,可尽快有效的把资金流转到疫区或者相关的行业。四是其他服务创新。比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创新推出了“居家客服”业务,缓解疫情期间远程银行中心现场集中接线压力,保障客户金融服务咨询能够得到有效受理,在智能服务、自助服务基础上,为满足客户人工接听诉求提供了有力支撑。蓝海银行推出“业务在线办理指南”,涵盖个人业务和公司业务的方方面面,从查询转账到扫码支付,从购买存款到申请贷款,从票据贴现到供应链金融,让客户在家即可轻松、高效处理个人与企业的金融业务。另外,据中国平安在年报会上介绍,在短短的两周时间,壹账通为二十几家银行提供了线上的营销,甚至是智能合同签署,为19家银行快速上线了培训和客服服务。

(5)加快产融结合的产品线上化。比如,招商银行青岛分行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优势,积极引导客户采用手机APP、网银等线上化渠道办理外汇业务,多措并举保障外贸企业生产复工。兴业银行通过“兴享”供应链平台在线金融服务,发挥线上服务优势,通过票据在线融资、“兴享”票据池、应收账款在线融资、信用证在线融资等多种方式,在线申请、在线审批、在线放款,高效满足疫情防控企业金融需求,切实保障疫情防控期间医疗和生活物资供应。光大银行引导客户运用“阳光供应链云平台”“阳光e结算”等线上渠道离柜办理进出口付汇、单证结算、融资、保函、外汇衍生品等业务。民生银行供应链金融信融E产品N+N融资模式,线上申请、智能审核、多维度校验放款、远程开户、线上协议签署并实现最终自动化审批放款。富邦华一银行利用活体识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传统的线下作业模式转变为在线模式,为企业客户提供“不跑腿”的指尖和线上信贷业务办理渠道,疫情期间客户不用出门,也可以完成应收账款的拆、转、融、托业务。蓝海银行已具备了将大部分业务转移到线上、移动端办理的能力,目前90%以上的核心业务均通过线上实现。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疫情中也暴露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不足。疫情期间,银保监会两次发文,“鼓励积极运用技术手段,在全国范围特别是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加强线上业务服务,提升服务便捷性和可得性。”“要加强全国范围特别是疫情严重地区的线上服务,引导企业和居民通过互联网、手机APP等线上方式办理金融业务。”

不过,通过这次疫情也要看到,较多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对于科技的应用还更多地停留在线上会议、VPN联通的阶段,还没有用金融科技智能化改造业务流程。较多的金融机构是金融科技和各类金融业务的结合还存在不足,金融科技在业务风险防范中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比如常熟农商银行在路演中坦诚承认:疫情中风险管控难度提高:业务开展流程受疫情影响进行适当简化,无法进行详尽的实地调查,增加了风险把控难度。信贷投放受阻:受肺炎疫情影响,全国经济活动放缓,大部分企业延迟复工,导致各行各业信贷需求减弱,尤其会给服务支持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带来一定阻碍。然而,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在疫情期间的信贷申请明显上升,蚂蚁金服的问卷数据显示,小微商户对于信贷资金的需求在上升。虽然许多企业暂时关门歇业,但是同一期间内申请贷款的商户同比增长了2.8%,信贷金额大概上涨了44%。

抓住两个关键,加快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

(一)抓住数字经济的关键–产业数字化

各国产业数字化在数字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2018 年,各国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比重均超过 50%,德国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比重达到 90%,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南非、巴西、加拿大等 12 个国家产业数字化占比也均超过 80%,其余绝大部分国家产业数字化占比介于 60%-80%之间,另有奥地利、印度尼西亚、斯洛伐克、土耳其等 4 国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比重介于 50%-60%之间。数字经济规模越大的国家,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比重越高。产业数字化的巨大差距是造成数字经济鸿沟的重要原因。

五大核心思路、两大关键抓手,深度解析银行数字化转型

目前,互联网经济已经走过生活消费数字化的上半场。2019年,我国数字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0亿人,年底达到了10.17亿人,总人口占比达72.5%。中国移动网民的单日人均使用网络时长5.59小时,人均单日启动频次达到53.05次。人员渗透和个人空余时间的渗透已达到一个很高的占比,提升的空间十分有限。另外,从个体消费来看,网上的社会消费穿、用产品的销售额增长明显变慢,吃的商品销售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有所回升,但总体增长趋势依然是开始放缓。从这几年互联网流量变贵,无数互联网企业倒闭及裁员也可以得到验证。互联网的下半场是产业的数字化,这也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指引的方向,通过产业的数字化提高供给商品的质量,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五大核心思路、两大关键抓手,深度解析银行数字化转型

实体经济是商业银行的土壤和根基,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必须依托实体经济的经济转型进行。在互联网的下半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数字化的一个关键是TO B业务发展。要更加重视利用新技术,加强各类产业平台合作,加快基于供应链、贸易链、产业链的产融结合发展和业务模式创新。同时,要根据消费社会人们消费升级的需要,加快支付结算、风险管理、投资与财富管理等非融资服务的创新步伐。

(二)抓住自身转型的关键–数字技术和业务的深度结合

全球咨询公司埃森哲研究发现,2019年中国只有9%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大多数企业数化转型难以取得进展主要原因是数字技术和业务难以深度结合。数字技术和业务深度结合,不光取决于技术,也不光是业务的问题,它涉及到客户经营方式、组织架构、数据治理与运用方式等方面深度变革和调整,是一个系统的变革过程,既需要“一把手”“Top To Down”自上而下的推动,也需要各级分支机构和全体员工从思想意识、文化理念和行为方式上自觉调整。

五大核心思路、两大关键抓手,深度解析银行数字化转型

1.客户经营方式变革

我国商业银行提出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已经20多年了,但由于外部市场同质化需求旺盛,实际异化为以产品为中心,关起门来设计好了产品,直接拿到市场推销。这种模式在外部需求旺盛、同质化规模较大的时有效,但在客户需求日益个性化的情况下难以为继,必须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增强洞察和聚焦客户需求的能力。要建立专门的市场研究队伍,研究社会、经济、行业、区域等发展趋势,洞察市场客户需求先机。同时,将银行所有的客户接触点变成客户需求信息的收集点,加强业务办理过程中的动作、行为、声音、图像等多方位的结构和非结构化数据采集。整合客户信息,建立统一视图的客户信息体系,加强客户数据多维度的挖掘分析。保持自己的长期战略定位和定力。重塑有情感号召力的品牌形象。要改变千篇一律的传统品牌形象传达实力和稳重做法,根据市场目标客群特点,重塑有情感连接的品牌形象。比如而新一代年轻人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土著人,稳定已不是他们选择的首要因素,他们的品牌选择更注重情感释放、自我表达、精神自由的追求等内涵。全面优化客户体验。要改变以往银行单纯以AUM(管理客户金融资产)为客户分层的管理思维,从专业和人文情感两方面满足客户需求。重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深入挖掘和动态捕捉客户需求,根据客户自身的特征为客户定制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和非金融服务。同时,要重视客户服务的自主性和参与性。要加快渠道融合,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确保客户在所有渠道的服务一致体验。

2.组织文化理念变革

要融入平等、包容的创新文化。打破以往层级制的“条条框框”束缚,积极对标互联网公司,以项目制为抓手,跨条线跨层级组建灵活的敏捷组织/柔性团队。建立机制,让“听得见炮火的士兵呼唤炮火”,把决策权交给用户和一线员工。要改变以往创新因风控而瞻前顾后、停滞不前的局面,构建专业的从客户角度思考问题的新型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开放、赋能的共享文化。商业银行要主动走出去,利用数字技术和外部第三方进行合作,共同打造客户在生产、生活、商务活动中触手可及、无所不在的服务。同时,改变以往银行“一厢情愿”单一输出思维,主动和第三方合作者一起,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服务优势赋能合作者,共同打造更为优质的服务,提高客户的整体服务体验。打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要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建立员工成长的新模式,鼓励企业多梯次数字人才队伍成长,打造良好的数字人才成长环境,实现与员工共生成长。要担当国之重器的责任,把自身发展好,与社区、实体经济和社会形成良好的共生文化。

3.数据治理与运用方式变革要把数据作为银行的核心资产来管理。

加快数据治理,进一步健全组织体系,夯实数据基础,提升数据质量。加快业务用例管理和数据分析平台等建设,打造高水平数据专业团队,大力促进大数据规模化应用。实现数据运用和业务发展的深度融合。要从战略高度确定需要重塑的传统业务和数字化的新业务路线图,明确数字化目标,以业务价值为中心,建立有效机制,通过不断迭代升级,逐步改变原有的营运模式,推动数字技术和业务深度融合。加强数据安全管理,科学规范数据运用,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最后需要指出,数字金融的本质是通过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金融服务的融合创新,虽然改变了金融交易的载体、渠道、技术和效率,但没有改变交易对象、支付、资产定价与交易的功能,没有改变金融业的风险属性。风险管理永远是金融最重要的生命线,也是金融机构经营的底线。另外,数字本身是中性的,但不合理运用也会导致各种风险甚至犯罪。正因如此,监管机构既要对数字金融的发展持包容、开放的态度,也密切关注其发展中的问题,把握监管与创新的平衡,强调数字金融治理和合法经营,促进规范发展。

版权声明及安全提醒:本文转自网络平台轻金融,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金融文库」立场。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金融文库」仅提供免费交流与学习,相关内容与材料请勿用于商业。我们感谢每一位原创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如本转载内容涉及版权及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客服处理(微信号:JRwenku8),谢谢!

(1)
上一篇 2020年3月12日 上午8:05
下一篇 2020年3月12日 上午8:4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