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跨境支付行业治理成果正在加速落地,多年试点期结束后,一些机构正陆续拿到正式“上岗证”。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多方了解,至少已有杭州连连支付、三家北京支付机构和两家上海支付机构于去年12月陆续获得开展跨境支付业务的批复,成为首批跨境支付领域“持牌者”。
北京一家获得资质批复的支付机构人士向记者透露,上述批复是对国家外汇管理局去年发布的《支付机构外汇业务管理办法》(即13号文)执行的具体结果,也是对此前试点机构展业情况的一次“阶段性考核”。“从试点期到具有正式资质,展业方式没有变化,但根据机构此前几年的表现,具体业务范围上有所增减,也不排除一些试点机构不会再继续保留相关资格。”
监管强调规范展业
去年4月30日,外管局发布13号文,废止了2015年开始试点的《关于开展支付机构跨境外汇支付业务试点的通知》(汇发〔2015〕7号),并提出新的名录登记要求。这被市场认为是跨境支付由“试点”走向获得“正式资质”的“大考”。
上述“试点转正”的背景在于,试点扩展推进以来,市场主体对跨境外汇支付及结算提出了更多需求,需要调整满足。此外,个别支付机构存在真实性审核职责履行不到位等问题,近年来几次千万级别大额罚单中屡现跨境支付身影。因此需要通过完善支付机构外汇业务管理,进一步便利跨境电子商务结算,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
而在上述试点期结束后,经营跨境支付业务的支付机构也将进入相对正式的“持牌期”。据记者向机构人士了解,虽然展业资质仅仅是一份“红头文件批复”,不是类似于第三方支付牌照的“许可证”,但由于包括拥有明确的经营有效期、展业要求等,被业界认为具有了“持证上岗”的意义。
记者梳理了解,自2013年起,外管局开始在北京等5个地区启动支付机构跨境外汇支付试点,并于2015年将试点扩大至全国,包括首信易支付、汇付天下、通联支付、富友支付、连连支付、银联电子等30家第三方支付机构获得了这一试点资格。
不过,在获得试点资格后,这些机构中的大多数并未在跨境支付业务上大力投入或积极“走出去”到境外持牌。
来自华东一家跨境支付试点机构的人士曾向记者透露,彼时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正盛,抱紧网贷行业就可以“躺着赚钱”,加之备付金利息收入,机构发展跨境支付的动力非常有限。直到近年来支付行业模式大变,跨境支付才被认为是可以提供新增量的市场。
有机构人士向记者透露,在13号文下发之后,为了达到监管要求的报送条件,彼时一些支付机构紧急向外采购相关系统,可见此前业务开展之松散。
正因如此,13号文要求申请名录登记机构具备:相关支付业务合法资质;开展外汇业务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相应技术条件;申请外汇业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交易真实性、合法性审核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至少5名熟悉外汇业务的人员;与符合第十一条要求的银行合作等多项条件。
持牌机构仍面临内功挑战
据上述北京支付机构人士透露,此次名录登记后,一些机构的业务范围被缩减了,一些没有实质开展业务或业务风险较大的试点机构不会拿到继续展业的资质。
记者查阅相关政策文件了解到,此前跨境支付试点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十大行业:货物贸易、酒店住宿、留学教育、航空机票、国际展览、旅游服务、软件服务、国际运输、国际会议、通信服务。但此前参与试点支付机构的业务资质主要集中在货物贸易(30家)、酒店住宿(24家)、留学教育(24家)和机票航空(24家)几个领域。
据记者了解,由于不具备服务相关场景的能力,此次“试点转正”过程中,很多机构的业务范围被缩小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年来消费升级背景下,跨境支付的竞争重点集中到了小额、高频的场景——以出口跨境电商为代表的货物贸易领域。由于这一领域商家此前在银行电汇主导的市场中属于弱势群体,给各种支付机构留下了开垦空间。特别是境内无证机构和外资机构反而成为这一领域的主角。
上述华东支付机构人士曾向记者透露,其所在机构最早就担负Paypal、Worldfirst、Payoneer等外资支付机构在中国境内结汇和人民币分发。“但这种方式始终在交易链下游充当资金通道,锻炼不了真正服务客户的核心能力,后来我们开始到境外持牌,深入交易全链路。”
上述北京支付机构人士亦认为,目前不少具有跨境支付资质的公司很多还需要和pingpong、Airwallex、Payoneer等无境内牌照的机构合作,自身能力提升还面临较大压力。一旦上述公司获得牌照,当前持牌机构则极其被动。
版权声明及安全提醒:本文转自网络平台中国经营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金融文库」立场。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金融文库」仅提供免费交流与学习,相关内容与材料请勿用于商业。我们感谢每一位原创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如本转载内容涉及版权及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客服处理(微信号:JRwenku8),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