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金融科技应用推动了金融服务的创新与重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投资顾问、智能营销、风险防控等领域全面深化应用,使服务长尾客户成本大幅降低,智能风控手段实现了风险防控和客户体验的“双提升”。区块链技术引发广泛关注,中国数字货币研究应用也在提速。金融机构积极搭建安全可控的云服务平台,提供中小微“云化”综合金融服务方案。金融、科技之间的交叉结合催生出大量新金融业态,进一步推动了金融科技的发展。
二是行业格局从竞争竞合到融合共赢。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步伐加速,通过建立科技公司加强自身技术研发实力,并建设灵活的体制机制与外部科技企业加深合作。科技企业开始关注在创新、技术、数据等方面开展B端科技赋能,金融机构也在积极打造“开放银行”,与合作伙伴共建场景生态,积极开展多平台接入、全场景营销,拓展新的获客渠道,寻找新的发展引擎,助力实体经济数字化发展。
三是监管态度从密切关注到鼓励创新。金融科技具有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等特征,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给金融业带来了一定风险,监管科技(Regtech)正在成为金融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际经验看,各国监管部门都在积极探索,以合规为底线,力求在鼓励创新和防控风险之间寻求平衡。美国主要以功能性监管为原则,注重金融消费者保护;欧盟注重强化数据保护,充分挖掘数据价值;英国是探索金融科技监管的先锋,开创性地提出监管沙箱等措施。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等政策文件,为金融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增强了行业发展信心。
第一,金融科技有助于推动金融机构的转型升级。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所有金融机构共同关注、共同推动的行业趋势。拓展金融服务的边界,提高金融供给的效率,拓宽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已成为金融机构的重要战略选择。金融科技简化供需双方的交易环节,降低资金融通边际成本,开辟融达客户的全新途径,推动金融机构实现服务模式创新、业务流程再造、运营管理变革,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为金融业转型升级持续赋能。例如各大银行都在加大企业手机银行建设用于服务企业,对于中小企业、初创企业来说,线上服务能更加便捷的满足企业需求。
第二,金融科技有助于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应用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一把金钥匙。通过线上服务、生物识别等便利化服务,同时通过引进海关数据、工商数据、税务数据等第三方数据建立模型,提升风控能力,使业务能覆盖到更多的中小企业,促进普惠金融加快发展。应用线上模式促进中小企业、中小客户以及初创企业融资,是突破物理网点局限、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新途径。
第三,金融科技有助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通过内外部数据建立前置风险监测和预测系统,能更加有效地甄别风险交易、异常交易,将原有的事后监控转为实时的、事前的监测,可以极大地提升风险动态感知能力和管控水平。中国银行利用实时分析、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内外部数据,通过对客户、账户和渠道的综合分析,构建了覆盖实时反欺诈、智能反洗钱和全面风险管理等领域的全方位、立体化智能风控体系。其中,基于机器学习平台构建的“网御”实时反欺诈平台,已支持各渠道高风险交易的事中风险防范。
2019年6月13日,中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挂牌成立。
一是场景化银行。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居全球第二,占当年GDP比重达34.8%。通过“场景+金融”模式,银行与数字化时代经济转型的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与服务实体经济、金融供给侧改革相呼应,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优质服务。中国银行将场景生态建设提升到全行战略高度,明确将跨境、教育、运动、银发作为战略级场景,引导全行服务逐步向场景化转变。
二是智能化银行。借助大数据、机器学习、生物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银行可以深入分析客户行为和风险偏好,打造差异化、智能化的金融服务产品,提升客户体验。中国银行研发了中银慧投、量化交易、中银企E贷等一系列智能化金融产品。中国银行的“网御”实时反欺诈平台,实时监测交易,拦截可疑交易累计金额118亿元。2019年5月,中国银行“5G智能+生活馆”全新亮相,这是业内首家以“5G智能+”为主打概念的新网点业态,可以提供线上线下相互协同的智能化服务。
三是开放型银行。金融服务作为一种基础服务,存在于“无形”又无处不在。目前,商业银行纷纷与互联网巨头及政府机构合作,借助金融科技云和特色金融服务的能力输出,嵌入场景生态,促进金融服务开放。在2013年,中国银行就投产上线了中银开放平台,通过接入第三方合作伙伴服务,向用户提供安全、稳定、简捷的接入服务,构建用户、开发者、银行互利共赢的“金融生态圈”,打破传统金融行业的服务边界。
四是创新型银行。银行要建立创新授权、试点容错、创新激励、量化考核、差异风险管控等创新体制机制,发现和培育创新人才,并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引入金融科技创新力量。2018年11月,中国银行在新加坡成立首家总行级创新研发基地,目前正在抓紧推进雄安创新研发基地建设。2019年6月,中国银行在上海成立中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这些都是中国银行加快金融科技创新、推进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目的就是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激发活力、敏捷反应、重点突破,加快建设新时代全球一流银行。
五是敏捷型银行。客户的需求日渐呈现出个性化、特色化和定制化的趋势,银行对客户需求的响应时效、响应能力和服务水平等方面有了更高的标准。中行正在通过各种方式提升敏捷反应水平,包括:以组织架构创新为基础,强化跨条线统筹协同,建立敏捷柔性的跨部门项目组,激发组织活力,促进高效沟通;以技术创新为手段,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提升银行敏捷反应、捕捉机会、快速行动的能力。
第一,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充分研究金融科技。信息技术从最初的萌芽到热炒,到最终实现大规模产业化运用,一般需要5—10年的发展周期,期间需要不断进化革新、逐步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目前广泛运用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已是相对成熟的技术,银行的转型变革应始终坚持把握大势,对基础性、创新性技术进行前瞻性研究,才能真正掌握数字化转型中所需要的技术,构建自身可持续优化的技术应用能力。通过跨界合作、建设融合型实验室等方式,持续跟进新技术发展,提前布局未来。
第二,守好金融安全底线,合理规范金融科技。新技术的应用创新本身就具有风险,其应用的范围越大,所承载的数据越多,产生的影响就会越大,需要合理选择稳定可控技术,并建立相应的风险隔离机制。在充分运用数据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同时,也必须关注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中国银行已组建专门的机构,将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纳入银行治理范围进行统筹管理。
第三,促进金融开放合作,推动金融科技共赢。在数字化时代,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及衍生新的商业模式,开放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属性。开放合作、开放创新、开放共享已成为当前金融创新的重要方向。中国银行将秉持开放的心态,拥抱开放,拥抱合作共赢,拥抱已经有的、共同的、先进的技术应用和业务模式,为客户提供更优质服务。
第四,坚持金融变革转型,提高金融科技质量。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此期间,金融服务供给侧输出能力至关重要。传统金融机构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快速迭代,直面挑战,把握机遇,坚定不移推动数字化转型和配套机制体制变革,不断适应数字化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
版权声明及安全提醒:本文转自网络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金融文库」立场。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金融文库」仅提供免费交流与学习,相关内容与材料请勿用于商业。我们感谢每一位原创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如本转载内容涉及版权及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客服处理(微信号:JRwenku8),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