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黄丁聪:面向智能时代的商业银行大数据之路

在万物智能、行为巨变、产业颠覆的社会中,对商业银行的需求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可以总结为四个词:即想即得、超越期待、无感交互、极致便捷。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将进入全面的智能社会。智能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金融服务?银行的大数据如何支持智能时代的银行服务?建行上海大数据智慧中心首席产品经理黄丁聪在日前召开的以“数据·智能”为主题的“2019金融科技开放论坛”上,畅谈了面向未来的商业银行大数据之路。

一、智能时代的商业银行畅想

首先,我们要理清未来商业银行的服务模式,要先回到社会中去,要先想清楚未来的人类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都知道金融是经济的血脉,而银行是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液流动的方式改变取决于躯体的改变。因此,我们在谈论银行未来的模样的时候,一定要根植于社会,要了解躯体是怎么样改变的,脱离社会而去空想银行未来的服务模式是毫无意义的。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将进入全面的智能社会,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每天当你下班的时候,楼下就有一辆车在等你,这个车是公共出行服务商提供的一辆智能汽车,你一上车,汽车马上通知你家里面的智能家居,启动热水器、空调等,同时告诉你实时路况,多长时间会到家。到家以后,你需要的菜都送到家门口了,你只要交给智能厨房,它自动帮你做好。未来的社会,我们将被智能无限环抱,包括晚上睡觉的时候,你的床实时监测你身体的数据,为你提供健康保养等各类建议,这可能是未来社会的一个形态,当然,这一天什么时候能到来?可能很快,也可能很远。

技术的发展将给我们整个社会带来颠覆性的改变,我想智能社会将会呈现几个重要的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万物智能,我们接触的都将是智能设备,包括我们穿的衣服可能都将带有智能装置。第二个特征是行为巨变,就是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行为都将会有一个巨大的改变,其实,单看近几年,移动互联网到来之后,人的行为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时不时要看一下手机,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改变。人类行为的改变一方面是技术驱动的,比如智能终端的出现,深度的改变了我们的行为。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的变化带来的改变,政策、经济、文化等的时代性也会带来人类行为的改变,比如说,像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很多80后、90后都是独生子女,其行为就和60后、70后存在差异,未来,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必将带来人类行为的改变,下一代人必将有他们独特的行为特征,这种趋势不可逆转。

产业终究是要服务于人的需求的,人的行为的改变最终带来的一定是整个产业变革性的颠覆,这就是我们要讲的智能社会的第三个特征:产业颠覆。拿汽车的例子来讲,未来的汽车制造商可能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制造商了,它应该是一个出行服务商。当汽车都数字化、智能化了,我们只需要享受随时随地的便捷出行服务就行了,是否自己拥有一辆汽车并不是那么重要。

所以,未来的汽车就是像现在的公交车一样,就是一种公共服务,是人类社会的基础设施。

在万物智能、行为巨变、产业颠覆的社会中,对商业银行的需求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可以总结为四个词:即想即得、超越期待、无感交互、极致便捷。

即想即得,你需要的时候就马上能得到相应的金融服务;超越期待,就是银行能够知道你自己还不知道的潜在的需求,提示你,并满足你;无感交互,就是未来的银行服务交互,你是感觉不到是与银行系统交互的,你在某个生活场景中就完成了,就像现在你的朋友通过微信找你借一笔钱,你要给他转一笔账,你需要先从微信界面出来,打开银行的APP,再完成转账。未来可能这个动作是不需要的,你就对着手机说给谁转一笔账可能就结束了;极致便捷,就是极其的简单、快速、方便,从长远来看,人是越来越懒,越来越宅,对便捷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

那么在这种需求下,未来对银行的要求又是什么?可以总结为即时、泛连、感知、普惠、智能。即时就是需要提供迅捷的服务;泛连就是要广泛的连接,连接各类终端,为什么讲终端而不是场景呢?事实上,未来很多场景将基于智能终端触达人类,为我们提供服务,因此,未来一定是得终端者得天下,APP将逐步走向消亡,银行也将变得越来越靠后,离客户越来越远,因此,唯有广泛的连接终端,才能触达客户;感知就是要具备及时感知的能力,在生态中去即时感知客户的需求;普惠就是人人都能享受得到、享受得起的服务,智能时代普惠金融将是一个基础的能力;智能就是基于人工智能的服务,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力服务。

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也会发生比较大的改变,第一就是从有形银行变成无形银行,未来银行本身可能就消失了,但是银行的服务还是存在的;第二就是从独立场景变成融入生态。银行服务现在更多的是以孤立的金融场景出现的,未来可能就融在生态里面,变成无形的服务。第三就是银行业务从存、贷、汇变成存、贷、汇、数,未来,商业银行可能还会有存数的业务,我们可以将数据交给银行,存到银行里,银行向我们提供一些增值的服务,也就是“利息”。

二、大数据如何支持智能时代的银行服务?

人的行为变了、需求变了、银行服务也变了,银行的大数据怎么来支持这种改变,如何支持智能时代的银行服务。以现在为起点来看未来,技术、数据、价值、组织文化等几个方面是都要考虑的。技术提供基础设施,是一个筐,数据是筐里的内容,价值是内容应用的结果,组织、文化是将筐挑起来的扁担,是实现数据价值创造的外在条件。

首先,从技术层面来说,本质上是实现数据价值变现的工具,是大数据价值变现的基础设施。比如说,云计算、边缘计算、区块链、图计算很多技术的出现,让我们眼花缭乱,但我想我们首先要想明白的是用这些技术为我们做什么?一是快,前面讲到未来是即时的需求,所以,银行服务一定要快,我们要用技术解决时效的需求;二是开放,能够广泛的连接;三是共享,要利用技术解决不同机构间的数据合规共享问题,现在数据隐私保护要求越来越严格,寻找到一种合规的数据共享方式,对于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四是创新,技术革新一定要支持数据应用创新,业务创新,支撑数据驱动,创造数据价值。

其次,技术也会推动大数据价值变现手段的变革。目前的数据价值变现还是以人工分析为主,主要依靠分析师们去做分析和挖掘,未来随着大数据分析挖掘技术的进步,分析师的工作量将慢慢的降下来,会逐步走向自动挖掘和人工分析相结合的阶段,最终可能将走向智能分析加人工创意的阶段,到这一阶段,人类负责提出分析挖掘创意,人工智能负责具体的分析挖掘工作。

技术基础完备了,我们要重点关注数据内容生产,这是持续创造数据价值的核心,大数据应用核心就是数据内容生产。要做好数据内容生产,要关注两个价值链的工作,一个是价值管理链,一个是价值变现链。数据价值管理链要做好元数据、数据标准、数据风险、数据质量、数据产品、数据价值的管理工作,解决数据内容生产过程中面临的数据质量、合规性、数据中断等问题,为价值变现打好基础。

价值变现链要从基础数据、数据产品、数据应用三个层面去看,基础数据包括银行业务产生的数据以及合法合规从外部获取的数据,基础数据是生产资料,没有数据一切都是空谈,银行要持续扩大数据的广度和深度,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生产资料。在这基础上,银行要建立公共数据产品与领域数据产品相结合的数据产品生态,大力研发公共数据产品和领域数据产品,公共数据产品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通用零件,可以支持多个业务领域的快速应用,公共数据产品又可以细分为基础层数据产品、分析层数据产品和应用层数据产品,基础数据产品主要是对源数据的整合,分析层数据产品是在基础层数据产品之上面向数据分析师研发的一类数据产品,应用层数据产品则是可以直接应用到业务中去的数据产品。领域数据产品可以理解为个性零件,一般只适用于特定的业务领域。数据产品生态的终极形态应该是形成数据产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连接、密不可分的闭环。当生态建成后,业务部门就可以像组装工厂一样,通过快速、灵活的组装通用零件、领域零件,快速的应用到营销、产品创新、风控、运营等多个领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数据产品也只有跟零件一样互相连接起来,才能实现最大化的价值。

我们要实现上述目标,要将筐挑起来,需要什么样的扁担?也就是说银行需要什么样的组织变革?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跟互联网公司是完全不一样的,银行是一个部门林立,相对僵化的机构,如果没有相应机制的改变,其实,数据要快速的嵌入到业务流程当中,实现价值变现有比较大的挑战。未来的银行应该走向柔性组织,建立集中和灵活前置相结合的组织模式,支持数据价值的快速变现。一方面,建立集中式的组织,专职研发公共数据产品,为前置团队提供通用能力支持。另一方面,以客户需求驱动,建立包括营销、产品、数据、开发等方面人员的快速响应的任务型团队,打破现有的条线和部门界限,任务型团队可以研发领域数据产品,也可以直接组装公共数据产品,通过这种机制,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

最后,虽然说银行现在看起来利润很高,但是,我们更应看到我们正处于快速变化的时代,变革也许就在今夜,银行随时都可能遭遇“柯达时刻”,银行不应被“浮云遮望眼”,唯有拥抱数据,迅速变革,才有望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版权声明及安全提醒:本文转自网络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金融文库」立场。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金融文库」仅提供免费交流与学习,相关内容与材料请勿用于商业。我们感谢每一位原创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如本转载内容涉及版权及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客服处理(微信号:JRwenku8),谢谢!

(0)
上一篇 2019年11月20日 下午10:32
下一篇 2019年11月20日 下午10:4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