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消费场景融合之痛:培训机构倒闭了,学费分期还得还

被视为普惠金融切入场景消费重要切口的教育分期贷,由于各种原因,正不断暴露着风险。

相比借贷平台,消费者的确更难了解培训机构的财务情况,所以自身要根据风险偏好选择适当的产品,再者期限也不要过长。

被视为普惠金融切入场景消费重要切口的教育分期贷,由于各种原因,正不断暴露着风险。

近日一则社会培训机构关店停业、而通过分期方式支付学费的学员们却不得不继续还款的消息让市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教育分期贷上。一方是用户“赔了夫人又折兵”,一方是借贷平台面临着声誉和不良的损失,教育分期之过应由谁来承担?而诸如教育分期等场景类分期的风险又将如何防范?

接受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不论是教育分期风险,还是租房分期风险等,都是金融与场景在融合过程中的痛点体现。并不能将所有的责任推给借贷平台,借贷平台仅仅提供了金融产品和服务,而金融产品的选择权在于用户本身,风险产生的关键是在于培训机构。若要防范,只能强化对场景平台的过程管理和贷后管理,然而这种监管难度较大。培训机构并非借款人,借贷平台只能从一些外部指标进行粗略判断。

市场扩张下风险渐露

在推出初期,基于“互联网+金融+教育”的创新模式——教育分期贷款本被予以了极大的期待。所谓教育分期,其实就是学费分期,学员通过培训机构报名,培训机构委托第三方借贷平台向学员放贷,学员以分期支付的方式支付学费。

从模式上看,这是一种三方得利的方式,学员享受了“分期支付”的便利,培训机构提高了生源和现金流,借贷平台则降低了获客成本;另从市场规模来看,这一市场还存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据德勤发布的报告《教育新时代》预测,至2020年,我国职业教育市场规模将达1.24万亿元,占教育总规模的37%。智研咨询也曾预计,至2020年,职业教育市场规模将有1107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3%。

由此,不少平台和机构纷纷加入其中,教育分期贷可谓是“风光无限”。教育机构方面,目前如沪江网校、TutorABC、VIPKID、英孚教育等知名在线平台均已支持分期付学费;借贷平台方面,主要玩家有三类,一类是传统商业银行,一般以信用卡分期或消费贷分期的方式来进行,另一类是诸如度小满、京东金融等互联网金融公司,再者是消费金融公司。

以度小满为例,根据其今年5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度小满教育分期业务已经累计提供超过230亿元的贷款,超200万人。其中40%以上用户来自农村,15%来自国家级贫困县,超80万用户是大专以下学历。再如蚂蚁金服,于去年设立5亿教育专项基金,计划在2019年为45岁以下成年用户的职业培训等需求提供贷款分期,用户可获得至少3期分期免息优惠,预计全年将为1000万人次提供支持。

然而,与生机勃勃的市场同时存在的还有暗流涌动的风险。“说白了,教育分期的风险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来自C端用户的,一个是来自B端商家的。”一位资深消费金融从业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早前的教育分期,存在用户骗贷的情况比较多,现在更多的风险敞口集中到了商户上。”

“其实不止教育分期,像预付卡式的消费分期都会存在这种的风险。”上述资深人士坦言。像一些长租公寓公司、互联网装修平台发生资金链断裂后,经营者跑路,导致租户无房可租、装修合同不能履行,但消费者仍需按照合同偿还贷款。“如果购买的是商品还好说,毕竟就一次性交易,但像服务类的,比如教育、健身、美容美发等,或者是期限长的,风险相对更大。”他说。

不过,针对教育分期的乱象,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举措。2018年8月,《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发布,对培训费一次性收取的时间跨度作出规定,要求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今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明确收费周期要合理,按照课时收费的,每科一次性收费不能超过60课时,按照培训周期收费的,一次性收取周期不能超过3个月的费用。

分期风险如何防范

尽管已出台文件规范,但业内乱象并未止。在培训机构失联或者跑路后,消费者的苦水在于“明明无法继续上课了,钱却得继续还,不还就要上征信”,他们中大多数的诉求是希望借贷平台能够暂停还款。但于借贷平台而言,贷款人按照合同还款本就是应该的事。

“借贷关系是发生在用户和平台之间的,且是真实存在的,就好比贷款消费,不能说东西不见了,就不再还钱了。”一位银行业人士对记者说道,“也会有用户说,培训机构和借贷平台是连在一起的,不培训了自然就不用还款。但就算机构跑路,借贷平台其实在一开始就把用户的学费全部支付给了机构的。”

换言之,借贷平台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受害者,当教培机构不能如约提供服务时,学员兼借款人的利益受损,会极大影响其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而平台不仅要遭受不良损失,很多时候还会面临声誉风险,形成一种双输的局面。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亦对记者表示,借贷平台只是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而金融产品的选择权是在用户身上,只要产品本身没有问题,也未发现金融机构与合作机构有不法行为,借贷平台则没有义务承担责任。

那么应该如何防范培训机构跑路的风险?“对于消费者来说,需要对所选择的品牌、分期的期限等做判断。”前述资深从业者告诉记者,“相比借贷平台,消费者的确更难了解培训机构的财务情况,所以自身要根据风险偏好选择适当的产品,再者期限也不要过长。”另外,他还称,尽管是借贷平台是和用户之间建立了关系,但由于场景分期的特殊性,平台仍需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管,比如关注教育机构成立年限、学生规模等。

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告诉记者,对借贷平台来说,最简单的办法是提高合作门槛,只与头部教培机构合作,不过头部机构竞争激烈、业务空间有限,要想把规模做大,还是需要与二三线教培机构打交道。

如此一来,“真正有效的办法还是强化过程管理和贷后管理,不仅仅监控借款人,更要监控教培机构,做到风险早发现、早应对。”薛洪言称。但这其中的问题在于,培训机构并非借款人,没有义务向借贷平台提供详细的财务数据,金融机构只能从规模、口碑等一些外部指标进行粗略判断,难以实时追踪培训机构的经营状况。

也有观点称,可设立第三方存管机构统一管理用户资金。对此,不少业内人认为,此举在实操中存在难度。一来,建立资金池后可能衍生另外的风险;二来,本身缺少现金流的培训机构不见得会同意;再者,无相应的监管规范。

“整体上看,这个风控难度很大。”前述银行业人士说,“此前也有人提到,看能不能几家机构联合监管,利用金融科技的手段,针对不同的场景实施不同的策略,比如注意分期期限等,或者建立民间监督机构,但这在管理方面存在难度。”

事实上,风控问题也正是很多金融机构至今没有参与到消费分期中来的主要原因。

金融与场景融合之痛

其实不论是教育分期风险也好,还是租房分期风险等,都是金融与场景在融合过程中的痛点体现。近年来,在产品“以用户为中心”的倾向下,不少金融机构为了获客、保持客户黏性去做场景,而场景方来做金融,两者加速融合。

融合过程中,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乱象,有的专业人士都无法区别,更不用说普通的金融消费者。在薛洪言看来,保护消费者利益、维护金融行业声誉与场景方适当盈利并不矛盾,但如果行业信誉一点点塌陷,那么越来越多的人会将消费分期等同于套路贷,这个观念一旦形成,便难以扭转。

消费金融是一种创新尝试,提高了部分人群获得金融资源配置的机会,尽管各方无法回避对合作场景把控不力、贷款收费不透明、综合信息费过高等问题,但也应该为它的发展提供一方良性沃土。

目前,部分经验丰富的机构已积极采取措施。比如以数字化的手段完善资产端闭环场景的风险把控,实地走访场景平台,从资质、店面分布、营业情况等多个维度进行审查,及时发现风险等。

版权声明及安全提醒:本文转自网络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金融文库」立场。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金融文库」仅提供免费交流与学习,相关内容与材料请勿用于商业。我们感谢每一位原创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如本转载内容涉及版权及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客服处理(微信号:JRwenku8),谢谢!

(1)
上一篇 2019年10月17日 上午10:32
下一篇 2019年10月18日 上午6:41

相关推荐

  • 场景金融是个伪命题

    来源 | 云上言作者 | 刘波 场景很重要,但金融已经没机会了。所有场景的最后一步都绕不开支付,只要支付不在自己手上,所有的撮合、推荐、促交会变成前戏,而支付才是嫁接金融的正餐。 …

    2019年6月24日
  • 2022政府工作报告极简版

    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要点如下: 一、去年工作回顾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1%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 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 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 …

    2022年3月8日
  • 中银协:银行业金融机构捐款超12亿元全面助力疫情防控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潘光伟2日表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捐款捐物,截至2月1日,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捐款12.3622亿元。 潘光伟表示,疫情发生…

    2020年2月2日
  • 数字化时代商业银行与科技平台各有千秋

    随着中国的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在疫情中表现可圈可点的数字经济引人关注,金融科技和数字货币的讨论也正逐渐升温。金融科技和大型科技公司(BigTech)将会如何进一步影响金融生态?各方高度关注的稳定币和央行数字货币(CBDC)如何设计才是最佳安排?又会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带来何种影响?

    2020年3月3日
  • 深度好文 | 中美贸易达成一阶段协议,金融业面临洗牌!

    2020年4月1日,中国金融机构将迎来一轮史无前例的大洗牌,过去躺在牌照上赚钱的时代,将一去不返! 根据中美第一阶段协议,中国金融服务市场将全面开放,打开市场,取消在保险、证券、基…

    2020年1月20日
  • 蚂蚁上市,“高产”亿万富豪

    作者 | 肖望、纯子来源 | 棱镜 “忍一忍,到上市。” 这是近两年部分蚂蚁集团员工的普遍心态,也包括张亮。三年多前,已在上海安家的他加入蚂蚁集团,开始“双城生活”:每周一早上五点…

    2020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