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正在重新塑造金融行业,对于资产管理行业也是如此。资管管理机构正在借助金融科技实现数字化转型,提高自身运营效率,提升客户服务能力,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
资管机构大力拥抱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是通过技术手段推动金融创新,形成对金融市场、机构及金融服务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模式、技术应用以及流程和产品。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区块链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技术逐步运用到金融行业中,在帮助传统金融行业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同时,也不断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衍生出很多新的商业市场与业务机会。安永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金融科技应用率达到了87%,位居全球首位,远高于全球平均的64%。这其中支付、投资、财务规划、保险、借贷等领域金融科技应用率分别为75%、48%、34%、29%和27%,投资领域金融科技位居第二,在金融行业领域相对较高,这表明金融科技正在与资产管理融合,助理资管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从现实看,国内外资产管理机构越来越重视发展金融科技,积极拥抱金融科技存在两种必要性。其一是资管机构需要通过金融科技应用寻求发展能力突破,诸如公募基金机构深受销售渠道的限制,往往需要借助其他机构渠道销售产品,需要应用金融科技实现销售渠道的上的突破,弥补在渠道建设的短板。另一方面,投资者尤其是部分个人投资者更青睐数字化、移动化的服务方式,资管机构应用金融科技提升客户体验,回应客户需求,反而能够促进资管机构差异化发展,获取更多客户资源。
从实践看,资管机构开始实施科技战略,加大投入力度,像贝莱德每年的科技预算占到营业收入的10%左右;大力招聘AI、区块链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提升科技人员占比,甚至要求资管人员学习编程;加强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也探索设立金融科技研究实验室,探索新技术应用,摩根大通等大型资管机构也在探索收购各类金融科技企业。从各类资管机构的金融科技应用实践看,存在两大分化,一种分化是不同规模资管机构在应用金融科技方面的分化,中小资管机构难以与大型资管机构匹敌,或者利用市场成熟技术,或者寻求与第三方合作,而部分大型资管机构开始进行相关技术输出。另一种分化是传统资管机构在应用资管机构方面更为积极,所取得的成果更高;另类资管机构在金融科技应用方面往往要偏滞后,更多停留于决策和观望状态。这可能与两类资管机构所处的市场环境有更大关系,传统资管机构所处市场更为成熟,累积数据充分,市场竞争更激烈,更需要借助金融科技实现投资能力提升和客户体验提高。另类资管机构市场发展缓慢,客户更多为机构客户,行业累积的数据有限,加之重视程度不够,暂缓应用金融科技对其业务发展影响有限。
资管业务融合金融科技实践
金融科技能够帮助资管管理机构改进投资能力,强化风控管理,提高运营效率,更好地服务客户。金融科技已应用于资管机构的产品营销、产品投研、风险管控、运营管理等业务全流程。
产品营销方面,客户的体验和有效管理是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重要基础。金融科技能够帮助资管机构提升此方面的能力,利用客户购买历史记录、职业等基础数据为客户画像,了解投资者需求偏好,更有针对性地推荐资管产品,实现精准营销,并且通过资管机构与客户的良好互动,也有利于资管机构设计更加适销对路的投资产品;摆脱人工客户服务的束缚,提供智能客服;可以克服资管机构物理渠道数量不足的限制,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更多客户尤其是长尾客户的覆盖,扩大客户范围;借助APP等工具更为及时地为客户提供资产管理报告、投资信息、市场资讯等服务,提升客户体验。
投研方面,资管机构以投研作为核心竞争力,通过投研进行海量信息处理和分析,寻找投资机会,为客户实现创造超额收益。因此,资管机构也在积极探寻通过借助金融科技实现投资能力的强化。目前,资管机构建设基于传统市场数据、文本信息收缩以及卫星数据等另类数据等信息平台,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数据挖掘,跟踪股票基本面的动态变化,更好地探索行业、市场趋势,寻求最佳的投资机会;也可以基础信息平台,提升信用评价能力,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更有效地进行债券投资决策;资管机构也可以利用预定算法,实现高频交易,进行量化投资,提高把握市场机遇的能力。诸如,国寿资产建立了智能投研平台,提高投研效率;天弘基金开发了“信鸽”系统,实时抓取上市公司新闻和公告,加强投研能力。
风险管控方面,资产管理机构需要加强风险管控,对于传统资管机构而言需要进行实时的监测投资组合的各项风险指标,定期进行压力测试;而对于另类资产管理机构则需要进行投资标的的投后管理,进行风险预警。通过金融科技可以实现大数据的加工,提供风险预警功能,而通过人工智能则可以实现智能化监测投资组合风险状况,定期生成风险管理报告。贝莱德是全球最大资产管理机构,其建立风控平台——阿拉丁系统,主要具有组合与风险分析、风险管理与控制、数据管理与监控、组合管理等功能,大量资管机构都在使用该平台。
运营管理方面,估值、账户管理、信息披露等资管业务的重要运营工作,需要大量人工投入,而金融科技可以帮助节省人工成本,提升效率,降低手工操作错误率高的问题。由于资管机构日益面临监管合规要求、市场竞争以及客户更为强势、业务定制化更高等难题,迫切需要通过控制运营成本提升盈利能力,而金融科技可以满足这一要求。此外,区块链等技术可以实现智能合约等功能,增强交易信息和资产信息透明性。诸如,博时基金开发IROBOT机器人用于投资标的自动估值,通过人工智能系统实现对基金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安资管将90%的应用系统部署到在平安云上,充分利用平安云的计算能力和快速扩展能力支持日常业务开展。
金融科技参与创造资管业务新模式
金融科技在积极服务于资管机构自身经营管理提升的同时,也在积极实现创造新的业务模式,智能投顾就是其一。随着资产管理产品种类的增多、资产配置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投资者开始关注有效的资产配置,实证研究显示资产配置是影响投资收益波动的最关键要素。智能投顾的主要原理在于,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根据投资者个人信息、投资偏好、资金用途等信息,自动生成资产配置方案,实现快速交易,进行账户管理报告。传统资产配置更多是基于对于高净值客户的个人服务,提供各类资产推荐。这种服务模式的最大问题在于门槛高,费率高,很多一般客户难以享受到此类服务。而智能投顾的诞生,可以满足一般客户并不复杂的投资需求,而又能够实现一定个性化资产配置方案,由于节省了专业投资顾问,收费也相对较低。当然,智能投顾可能无法解决个人投资的所有问题,也可以实现人机结合的投资顾问服务方式。
美国是智能投顾的最早发源地,是全球智能投顾市场最大的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美国智能投顾管理资产规模达到7497.03 亿美元,预计2019-2023管理资产的复合增长率为18.7%,2023年管理规模可达到14862.57亿美元,市场潜力巨大。从参与机构而言,既有传统金融机构,诸如先锋基金、嘉信理财等,其主要优势在于市场品牌、已有客户资源和丰富产品;也有金融科技公司,诸如Betterment、wealthfront等,主要优势在于智能投顾技术先进、作为第三方独立性强。
我国智能投顾起步相对较晚,主要是2015年以后,各类机构纷纷加强此领域布局。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智能投顾管理资产规模为289亿美元,同比增速高达 261%,资产管理规模仅次于美国。预计到2022年,我国智能投顾资产管理规模有望超过6600亿美元,用户数量超过1亿。从参与机构看,也主要为银行、券商、基金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阵营和金融科技公司等第三方阵营,由于我国此领域技术、数据都有一定不足,因此智能投顾仍在不断迭代,市场竞争也呈现百家争鸣状态,并不像美国市场集中度那么高。
预防金融科技应用过程中的风险
伴随金融科技的广泛兴起,随之而来的是相关风险的挑战和市场规范的建立,从而促进金融科技更好地服务于资产管理行业高质量发展。
从监管层面看,监管已注意到金融科技快速应用可能带来的风险隐患,正在积极加强相关监管。以智能投顾业务为例,各国监管态度有所差异,欧盟要求所有提供智能投顾服务的机构必须遵守欧洲监管当局对其设计、实施、治理过程中的风险清单;英国监管部门认为智能投顾可能会增加金融市场波动,正在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加强智能投顾监管;美国证监会发布《智能投顾监管指南》将智能投顾公司定义为应用科技工具的注册投资顾问,将其纳入到已有的投资顾问监管框架内。随着我国智能投顾业务的发展,我国资管新规中首次涉及智能投顾的监管政策,要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投资顾问业务应当取得投资顾问资质,非金融机构不得借助智能投资顾问超范围经营或者变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
从资产管理机构看,随着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金融机构不仅相关投入增多,而且也面临着更多风险管理压近年来,黑客对于金融机构的攻击日益增多,存在客户信息外泄等风险;金融科技使用过程中可能面临信息系统中断等风险;金融科技本身涉及复杂的技术、算法等,可能存在模型风险。因此,资管机构必须针对金融科技应用本身,建立有效的风险管控体系,需要加强数据灾备,制定信息系统中断的业务恢复预案;需要加强客户信息保密,严格限制相关授权;需要加强各类算法、模型的验证,制定明确的工作流程;需要预防黑客攻击;需要有效评估新的金融科技应用风险因素,有针对性的制定防控举措。
来源 | 中国外汇
版权声明及安全提醒:本文转自网络平台中国外汇,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金融文库」立场。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金融文库」仅提供免费交流与学习,相关内容与材料请勿用于商业。我们感谢每一位原创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如本转载内容涉及版权及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客服处理(微信号:JRwenku8),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