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银行:开放银行的生态建设

2018年被一些人认为是“开放银行”元年。对银行业来说,开放银行模式意味着传统银行的营运模式和思维都需要做出巨大的改变。

资源下载

         关注「金融文库」微信公众号可第一时间免费下载本站所有资源

2018年被一些人认为是“开放银行”元年。对银行业来说,开放银行模式意味着传统银行的营运模式和思维都需要做出巨大的改变。

这种改变不仅意味着银行的经营理念将越来越向着“以客户为核心”转变,还要求一整套全新的生态体系建立起来,让银行、金融科技公司或其他第三方可以在这样的一套生态中合作为客户提供无缝衔接的金融服务。

 

无处不在的银行:开放银行的生态建设

为了了解业界如何理解和实践开放银行模式,我们详细分析了金融壹账通为建设开放银行生态于近期发布的 Gamma O 开放平台。该平台被定位为“金融机构的科技 APP Store ”,是目前业内首个专注于金融垂直领域、联结金融机构与科技服务商的智能开放平台。

01 什么是开放银行?

所谓开放银行,一般被认为是银行借助技术手段将自身的数据、功能和能力向第三方开放,通过合作伙伴向客户提供服务的模式。开放银行的概念源于英文 Open Banking 一词,最早由英国和欧盟提出,近年来逐渐成为全球银行业转型的新浪潮。

开放银行是金融科技在银行业综合展现的重要形式之一,以平台合作为主要业务模式,以 API 接口或 SDK 为技术表现形式,以数据共享为基础,通过开放与共享打造银行生态圈,实现服务升级与价值再造,对与银行业紧密相关的金融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欧洲,英国是探索开放银行模式的先行者,2018年1月英国推出的开放银行监管框架就为银行与第三方的数据共享设定了标准。2015年底发布并于2018年底在全欧洲执行的“新支付服务指令”(PSD2)制定了支付账户的开放规则,规则要求银行必须把用户账户、交易数据开放给客户授权的第三方机构。但这份指令并没有对数据共享设定标准。总的来说英国以开放银行为核心,大力推动金融机构之间以开放数据发展金融业务,使个人及小企业用户拥有更多的金融选择,客户体验显著提升。

而在亚洲,新加坡以其建立起来的开放银行生态体系引领着银行业变革的潮流。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已经与数家新加坡大型银行共同开发了一套框架标准并利用监管沙盒扶持相关金融科技的创新。与新加坡拥抱开放银行的姿态相类似,香港金融监管局2018年1月就银行业的开放问题进行了公众咨询,共收到41份意见书,分别来自银行、金融科技公司、银行业组织、个人及其他团体。2018年7月香港金融监管局又发布了银行业开放的 API 框架,提供政策指导和行业发展方向指引并已经向第三方提供了多组金融数据和重要资讯。

在美国,监管机构虽然尚未发布任何与开放银行相关的法规、指令,但银行业的一些行业组织已经开始自发地发布开发指南和API列表,旨在促进开放银行生态的发展,同时保证银行客户对数据拥有更大的控制权。

在我国,伴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科技公司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同时,传统银行业在拓展垂直合作领域、改进客户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探索自身开放模式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外部合作需求。

众多银行开始以 API 框架为基础与战略合作伙伴开展数据共享合作,加速创新转型。2013年,中国银行推出“中银开放平台”,之后,上海华瑞银行、微众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建设银行等也开始探索开放银行转型模式。

不管怎样,开放银行已经成为全球银行业转型的一个新方向,在探索开放银行银行模式上的先行者将在长期获得更大收益。但需要指出的是,开放银行不是简单地让客户将他们的数据共享给第三方,而是要求银行更紧密地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推动相关创新技术的发展,并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

02传统银行业面临的行业痛点

毕马威2017年发布的《中国银行业转型20大痛点问题与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报告列举了五大类共20个痛点问题,在开放银行越来越成为银行转型大方向的当下,这五大类问题依然显得十分突出。

在获客与营销层面,传统银行的服务往往集中于一些特定的领域,因为服务的同质化使得竞争已经日趋白热化。

传统银行业主要通过物理网点吸储和获客的模式在线上金融服务不断发展的势头下变得越来越被动,一部分金融科技平台汇聚了大量小额资金的收支使用,对银行的资金沉淀形成了直接挑战。同时,银行的线下网点运营模式面临着转化率低和成本高的问题,在营销和获客上不但精准度很低而且较难实现个人客户的服务增值。

在产品与服务层面,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的金融消费观念也在不断转变,小额高频成为当前普惠金融或者说消费金融的新常态,而现阶段的银行服务在某种程度上难以适应这样的大众普惠特征。尤其是在跨境支付与结算领域,每笔交易都需要在多家机构间进行传送,不但速度慢效率低而且成本居高不下。

在合规与风控层面,随着各种互联网金融产品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对零售信贷的投放,以及大量个人资金涌入在线投资理财领域,个人金融服务领域的诈骗、套取资金、捋羊毛、盗用身份等欺诈行为屡见报端。而随着银行企业客户下沉的战略调整,伴随而来的是数量庞大的中小型对公授信客户群,而银行的机构与人员数量有限,不可能通过无限扩张来满足传统信贷流程的大量贷前和贷后线下风险管理工作。传统的反洗钱与合规管理,侧重于制度建设、数据报送和事后检查,需要投入可观的人工成本,而且时效性不好,不能够满足现代银行业的及时性需求。

在运营管理层面,传统供应链金融中银行对信息流和物流的追踪,主要是通过单据、票证、抵押登记、现场勘查进行,不但传递效率低、验证成本高,而且难以有效杜绝风险控制隐患。而金融机构间的结算与清算,往往通过专设的机构进行,不但运营成本高,而且繁琐的流程导致数据传递时滞严重,导致客户服务响应速度不理想。与此同时,受限于用户信用评估要求,企业和个人信贷申请流程均较为繁琐。虽然央行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银行内部也有大量的信用数据,但仍难以满足开发更多便捷贷款品种的需求。在信息化时代,银行持有海量的用户信息及交易数据,其中既有具有复用价值的数据,也不乏大量冗余信息。这不但形成了银行的管理成本与资源占用,还可能降低信息处理效率,错误引导对用户的需求分析与营销方向。

在科技基础与研发层面,银行自身的科技系统建设,传统上较多采用集中化模式,虽然能够提供较高的一致性,但是扩展性差、资源调度不灵活。传统的商用软件外包开发体系,虽具有较高的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但是开放性差、采购及维护成本较高、开发敏捷性也难以满足互联网环境下的快速响应要求。部分银行受制于资源、文化、机制等因素,在科技研发中还存在技术思维局限、创新效率低、开发周期长和研发成本高等问题。

03金融壹账通推出金融业首个开放平台 Gamma O赋能开放银行建设

三大核心价值全流程赋能开放银行建设

2018年被称为“开放银行”元年。随着银行产品同质化,流量、产品与客户服务陷入新的瓶颈,部分银行开始借助互联网走出去,实现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非银金融机构甚至与跨界企业间的数据共享与场景融合,开放银行概念应运而生。但是,对于诸多中小银行来说,科技化转型还存在诸多问题,更不要说建设开放银行。总体而言,技术缺乏、人才短板、投入不足,严重困扰着中小银行的开放银行建设。

据《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19)》显示,大部分中小银行对金融科技定位不够清晰,缺乏战略部署和对创新的重视,产品及渠道在客户、营销层面布局相对较弱;生态上,仅有不到5%的被访银行开放了API接口给外部企业;技术上,只有27%中小银行采取了IT前置,仅20%设立了科技专项基金/创新孵化器,缺乏前沿的AI、大数据等技术的能力与储备。此外,外部科技服务商的良莠不齐,金融机构诸多需求无法实现快速落地,安全及信息泄露的风险等问题,在开放银行建设过程中亦不容忽视。

金融壹账通首席发展官王晓园表示,GammaO平台将提供三大核心价值以赋能开放银行的建设,为银行构建一整套从需求定制、技术接入到产品测试的全流程科技服务体系。

核心价值一:“App Store”一站式接入,快捷获取丰富的科技资源。

Gamma O 将开放多家科技服务商(包括金融壹账通)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的API接口,集合产品、系统及定制需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链接优秀开发者的技术开发能力,银行可灵活调用接口,实现产品的快速落地。

核心价值二:建立严格入驻标准,为银行搭建安全可信的科技服务平台。

传统模式下,开放银行的建设需要重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产品设计等,通过API接口输出金融服务,与更多关联方产生联系,前期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并需要对接多方供应商。在此过程中,银行对供应商的管理,以及包括技术和应用开发者在内的服务商安全性等问题均有极高要求。

作为中国平安集团对外输出金融科技能力的唯一载体,金融壹账通依托平安三十多年金融经验,通过“技术+业务”双驱动模式赋能金融机构。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金融壹账通已为超3300家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包括近600家银行、超70家保险公司、2600余家其他非银金融机构。

结合自身海量交易规模和应用经验,金融壹账通探索出了一套严格的准入机制及筛选标准。Gamma O 基于此,结合平台自身安全规范及授权协议,对接入的企业开发者层层筛选,解除金融机构对服务商安全性、延续性的担忧。

核心价值三:提供平台沙盒测试环境,为金融机构大胆采用创新科技产品保驾护航。

对于传统金融机构而言,要在金融科技浪潮中快速实现转型,不仅需要接入新兴的技术和落地的场景,也需要创新的环境。而很多传统金融机构由于自身技术能力和资源限制,缺乏测试环境,大大降低了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推出效率。针对这一痛点,Gamma O 平台提供了测试沙盒,为创新产品提供测试环境,提高创新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推动广大金融科技创新。

四大开放提升开发者综合能力赋能开放银行新生态

金融科技领域的科技服务商,在技术的开发上,普遍面临新兴技术发展快,难以全面覆盖,开发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在技术的落地上,会面临新兴技术与业务需求不对等、银行接入门槛高等阻碍,不利于金融科技技术快速迭代及行业的发展。为打破技术开发的封闭困境,Gamma O 向包括广大开发者在内的科技服务商提供“四大开放”,即开放技术、开放客户、开放资本、开放场景,让服务商能够简单便捷地共享科技能力、缩短开发周期、对接金融机构客户资源,从而更好地赋能开放银行的建设。

开放技术

开发者通过连接 Gamma O,可直接调用前沿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API接口,金融壹账通规范的开发框架和架构支持,可提升开发者自身承接大型系统的开发能力;同时,开发者也可以将自身的科技能力接入 Gamma O 平台,实现行业科技资源的真正共享从而优化。

开放客户

Gamma O 平台为科技服务商打通大量金融机构与银行项目的合作通道,国内外金融机构和科技服务商可直接通过Gamma O 平台进行对接,快速实现业务合作。

开放资本

Gamma O 平台每年将根据科技服务商信用评级及项目交付情况,选择5-10家进行创投,上述项目还可直接进入平安云加速器,获得从资金到资源端的全方位扶植与孵化。

开放场景

金融壹账通在银行、保险、投资等全行业金融机构的服务经验,产品与技术已应用在信贷、反欺诈、风控、营销、智能助理客服等多个场景,通过 Gamma O 平台,金融机构可以更便捷地使用技术与产品,科技服务商可以提升其对金融领域需求的理解能力,实现更多金融科技产品的快速落地。

金融壹账通董事长兼CEO叶望春表示,打造 Gamma O 开放平台,能汇聚各类金融科技人才、创新思维,以及前沿技术和场景资源,为包括中小银行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一键接入丰富的科技产品和应用场景,对接海量前沿金融科技能力,应对不断变化迭代的技术和产品需求,为转型开放银行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动能。

截至目前,已有500多家科技开发企业、超过300家银行洽谈入驻 Gamma O 平台。

04 目前开放银行模式仍需解决的三大问题

2018年出现了一个较为明显的趋势,即各互联网巨头开始谋划转型,并越来越强调金融科技能力的建设与输出,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出现了新的博弈动向。此前银行投入资金和人力以寻求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有所突破,一系列的银行APP和平台建立起来,但在场景支撑上做得却不尽如人意,无论是个人客户还是企业客户在这些软件或平台上的黏性都难以有太大的提升。部分银行开始尝试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解决其面临的困境,但开放银行能否成为银行业的新业态有三大关键问题仍需时间来检验和解决。

一是平台安全问题。

虽然 API 和 SDK 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但对应用于开放银行模式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首先,保证对 API 的版本控制和权限管理既是应用本身安全的保障同时也是开放 API 广泛应用的基础;其次,如果要实现开放平台上与第三方的快速对接和技术迭代需求,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就是在设计之初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最后,如何保证客户信息和授意表达的真实准确,切实保障客户数据的传输和存储安全,避免数据的滥用是开放平台安全问题的关键。

二是监管套利问题。

某种程度上来说,开放银行可能会模糊金融服务中持牌机构与非持牌机构的边界,给监管造成了挑战。金融科技公司在使用开放银行接口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是否应该和银行一样受到严格的监管?如果在这一问题上对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做区别对待势必会造成不公平的发生并滋生监管套利。银行开放数据API端口,将使得非银金融机构能够自主拼搭出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与服务,等同于获得了银行牌照,这对以持牌金融机构为核心的分业监管体系显然会形成巨大的挑战。

三是商业价值问题。

在银行开放数据和服务的进程中,金融科技公司无疑将享受数据共享带来的好处,而银行却要承担API接口设计、信息系统架构改造等方面的成本。虽然银行可以借助第三方平台带来的便利条件将自己的服务触达更广泛的客户群体,但客户对银行的概念将会逐渐变得模糊。银行越来越退居幕后是否与希望加强同客户的联系相违背?此外,银行如何借助开放平台变现以及能否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则需要不断在实践中进行探索。

05 结论与展望

本报告以金融壹账通的 Gamma O 平台为例探讨了开放银行的生态建设问题,我们认为对于传统银行业来说,业务的主框架和既有技术的使用依然是业务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的瓶颈。虽然多年来银行对业务进行先进技术改造的动力和压力一直并存,开放银行模式下对平台技术的综合利用可能会在长期成为银行业业态突破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金融的业务和技术越来越频繁地产生联系,银行、金融科技公司和其他第三方均需要积极思考如何做好业务和技术的结合。大部分银行目前仍处在探索开放银行模式的早期阶段,在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和开放 API 的同时还在紧密关注这一新业态模式的发展以防走错方向。而新业态下取得领先优势的一定是那些在拥抱新模式的节奏和银行收益最大化之间做出最佳平衡的市场参与者。

以下为本报告部分截图

无处不在的银行:开放银行的生态建设

无处不在的银行:开放银行的生态建设

无处不在的银行:开放银行的生态建设

无处不在的银行:开放银行的生态建设

无处不在的银行:开放银行的生态建设

无处不在的银行:开放银行的生态建设

无处不在的银行:开放银行的生态建设

无处不在的银行:开放银行的生态建设

无处不在的银行:开放银行的生态建设

加入私享社群,这里更有料

无处不在的银行:开放银行的生态建设
无处不在的银行:开放银行的生态建设
资源下载整理不易,下载资源请打赏小编5金币,请先
全站资源VIP会员免费下载,普通用户单次下载请登录后通过微信支付打赏,1金币=1RMB

版权声明及安全提醒:本文转自网络平台零壹财经,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金融文库」立场。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金融文库」仅提供免费交流与学习,相关内容与材料请勿用于商业。我们感谢每一位原创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如本转载内容涉及版权及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客服处理(微信号:JRwenku8),谢谢!

(0)
上一篇 2019年6月14日 上午5:10
下一篇 2019年6月15日 下午2: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