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工商银行简介
基本概况
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于1984年1月1日,其英文名称是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简称ICBC(被网友戏称为“爱存不存”)。工商银行总行位于北京复兴门内大街55号,是中央管理的大型国有银行, 国家副部级单位。与建行、中行、农行、交行、邮储并称为国有六大行。
工商银行总行大楼
工商银行拥有中国最大的客户群,是全球最大的商业银行,同时是全球市值最大、客户存款第一和盈利最多的上市银行,工行采用A+H上市模式,截至2019年4月1日,工行在A股市值2.01万亿元,H股市值2.09万亿港元。据说,国家财政部的钱全部存在工商银行,控管着国家的大部分钱。
工商银行被称为“宇宙行”并不是徒有虚名。
2017年2月,Brand Finance发布2017年度全球500强品牌榜单,中国工商银行排名第10位。2018年6月20日,《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分析报告发布,中国工商银行排名第4位。2018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2018年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榜单,中国工商银行排名第1位。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26位。
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榜单是全世界最大、最有实力的上市公司的一个综合排名,排名以营业收入、利润、资产和市值的综合评分为依据。据2015年数据显示,全球规模最大的四家企业都来自中国,这在历史上还是首次;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位居榜首,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企业。
截止2018年末,中国工商银行总资产27.7万亿,贷款余额15.42万亿,存款余额21.41万亿,员工人数为449296人。
组织架构
企业文化
使命
提供卓越金融服务
——服务客户
——回报股东
——成就员工
——奉献社会
愿景
建设最盈利、最优秀、最受尊重的国际一流现代金融企业。
价值观
工于至诚,行以致远
——诚信、人本、稳健、创新、卓越
LOGO释义
徽标释义:白底红字,镂空“工”,表示服务工商行业。
行徽图案整体为中国古代圆形方孔钱币,图案中心的“工”字和外圆寓意的是商品流通,表明工行作为国家办理工商信贷专业银行的特征;“工”字图案四周形成四个面和八个直角象征工商银行业务发展和在经济建设中联系的广泛性;图案中两个对应的几何图型象征工行和客户间相互依存紧密联合作的融洽关系。
中国工商银行整体标志是以一个隐性的方孔圆币,体现金融业的行业特征,标志的中心是经过变形的“工”字,中间断开,使工字更加突出,表达了深层含义。两边对称,体现出银行与客户之间平等互信的依存关系。以“断”强化“续”,以“分”形成“合”,是银行与客户的共存基础。设计手法的巧应用,强化了标志的语言表达力,中国汉字与古钱币形的运用充分体现了现代气息。
现任董事长
工商银行董事长目前空缺。上一任董事长易会满于2019年1月走马上任证监会主席。据《财经》获悉,易会满上任证监会主席之后,工行董事长一职将由朱鹤新接任。目前这一任命尚待工行董事会和上级部门批准。
工行上一任董事长易会满
朱鹤新,生于1968年,曾任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四川省人民政府,现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拟任工行董事长朱鹤新
现任行长
谷澍,生于1967年,1990年8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取得工学学士学位,1995年3月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取得管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谷澍加入工行,至今已在工行工作18年。历任工行会计结算部副处长、处长及副总经理、计划财务部副总经理、财务会计部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战略管理与投资者关系部总经理、山东省分行行长等职。
工行行长谷澍
2013年10月,任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2016年9月,任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
谷澍是全国首批经国家统一考试取得从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并担任中国会计学会理事及金融会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职务等,其博士论文为《履行中合约会计论》。
二、中国工商银行的正式成立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随着各类金融机构的恢复建立和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为解决中国人民银行(简称人民银行)既承担货币政策制定和金融监管职能,又从事具体业务经营的矛盾,1983年9月国务院正式决定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另组建中国工商银行,承接原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经过紧张筹备,1984年1月1日,中国工商银行(简称工商银行)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国家专业银行体系的最终确立。
(一)工商银行成立的背景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主要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社会的投融资体制是以财政为主、银行为辅,纵向分配社会资金。就金融体系而言,基本上是人民银行“一统天下”的格局。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开始确立改革开放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日益发展,城乡居民收入逐步增加,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多的需求。这种局面与当时财政为主、银行为辅,一家银行包揽天下的投融资体制产生了矛盾,原有的金融体制迫切需要进行改革。1979年10月,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必须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的著名论断,由此拉开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帷幕。
为满足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简称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简称建设银行)先后恢复设立。同时批准成立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城市和农村信用社等也在各地蓬勃发展起来。但是,我国统一有序的中央银行制度尚未建立,金融领域出现了群龙无首、无序竞争的局面。当时的人民银行承担着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双重职能,在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分设后,仍从事工商信贷和城镇储蓄两项业务。人们曾形象地比喻,人民银行既当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在金融管理方面不能处于超脱的地位。各家专业银行在自身利益驱动下,加上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纷纷抢占活动地盘,争相发放贷款,导致信贷投放出现失控局面,从而影响了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发展。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提出“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不再兼办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以加强信贷资金的集中管理和综合平衡,更好地为宏观经济决策服务”。同时决定“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担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
(二)工商银行成立前后的紧张筹备
自1983年下半年起,在一系列文件的指示下,人民银行与工商银行之间分设及相关机构、业务和人员等划转工作有序展开。1983年10月,人民银行批复同意工商银行总行内部机构设置为14个,人员编制为500人。同月,人民银行办公厅向各省、市、自治区分行下发《关于加挂中国工商银行牌子等一些具体事项的通知》,确定了从1984年1月1日起,各省、市、自治区分行及分行以下各级人民银行机构加挂中国工商银行牌子,采取“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资金分开,两套账目”的过渡办法。同时,对机构分设工作,人民银行要求有步骤、分层次、分地区地进行。自1984年开始,各省、市、自治区先后开始了人民银行和工商银行的分设工作。经过一年的积极努力,至1985年初,全国除青海、海南(当时尚未建省)两省外,其余各省、市、自治区都完成了人民银行与工商银行的机构分设任务。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人民银行开始向新成立的工商银行划转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截至1983年末,人民银行划转工商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约占同期国家银行流动资金贷款余额的64.6%,划转工商银行的固定资产贷款约占同期国家银行固定资产贷款余额的86.7%,划转工商银行的城镇储蓄存款约占同期国家银行储蓄存款余额的87.8%。此外,划转给工商银行的工商企业存款余额达745.58亿元,并完成了相关资金账户的划转工作。
当时考虑到工商银行成立后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是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的,为了保证业务持续开展,实现“边营业边建行”的目标,在总行领导班子的配备问题上,采取了“人随业务走”的办法。经国务院决定,由当时人民银行主管信贷业务的副行长朱田顺担任工商银行董事长,人民银行主管储蓄和会计业务的副行长陈立担任工商银行第一任行长、党组书记,人民银行储蓄局局长尹志海、工商信贷局副局长张肖、科技局局长田同五同时调任工商银行副行长。还决定,人民银行相应业务司局的副司局长调任工商银行总行各部室主任,工商银行总行各部室的工作人员,则由各部室主任与人民银行各司局长协商调剂,从人民银行的相关司局中抽调人员来充任。至于各省、市分行领导班子的配备,各地大多抽调人民银行分行主管业务工作的第一副行长担任工商银行分行行长,抽调人民银行分行主管信贷、储蓄、会计及财务的副行长担任工商银行分行副行长。
人、工两行分家之际,各级人民银行的办公用房都比较紧张。工商银行总行机关成立时,只能另外寻找办公地点。经过多方联络,租下了北京市西城区服装公司新建的一栋6层小楼的3至6层的闲置厂房,面积为2800平方米(现位于三里河月坛南街32号)。因时间紧、任务重,只是对闲置厂房进行了简单的装修、改造。经过全体员工夜以继日工作,前后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装修、改造和引热力等事宜,从而保证了总行成立大会召开之际,有了自己的办公场所。有人曾戏称,工商银行总行机关的办公地点是一所“租来的指挥部”。当时总行机关200多人就挤在这个临时租来的办公场所里工作,利用服装厂的地下室作为临时食堂,条件非常艰苦。建行之初,工商银行各级分支行的营业办公条件也和总行相似,没有一家分支行新建营业办公大楼,都是因陋就简,能挤则挤,能省则省,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业务的开拓创新上。
(三)工商银行的正式成立
1983年12月30日,工商银行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财政部、人民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部门的领导出席了成立大会。原人民银行已离退休的老行长也前来祝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荣毅仁和国务委员、国家经委主任张劲夫出席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张劲夫首先代表国务院对工商银行的成立表示祝贺。他在讲话中强调,“中国工商银行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工商银行肩负着支持经济发展,推动技术进步和企业技术改造的重任。相信你们一定会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迅速发展起来,为国民经济发展集聚更多资金,为全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工商银行成立大会开得很简朴,但却非常隆重。当时借用了中国科学院的小礼堂,人民银行和工商银行总行机关来了两三百人参加,没有鲜花,没有纪念品,也没有举行宴会,总共花了几百元钱。陈立老行长后来回忆称:“创业艰难啊,简朴一些是应该的,但遗憾的是当时连一份小小的纪念品也没有准备,开会的场景现在只留下了一张模糊不清的黑白照片了。”工商银行正是凭借这种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勤俭办行的优良作风,在改革中诞生、起步、成长,一步步走向辉煌。
1984年1月1日,《人民日报》和新华社每日电讯都发表了重要消息,向世人宣布了中国工商银行的正式成立。《经济日报》在头版头条显著位置发表了题为《银行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的社论,祝贺中国工商银行的成立,指出“工商银行的成立是我国经济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是银行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
(四)工商银行成立的历史意义
工商银行的成立,在我国金融改革史上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中央银行体制的确立,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建立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两级银行制度最核心的一环,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最主要的成就之一。由于工商银行的成立,使人民银行最终摆脱了具体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经营,完成了向中央银行的飞跃,实现了我国银行业组织制度上的第一次政企分离。
第二,工商银行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国家专业银行体系的最终建立。如果说我国改革开放后重建农业银行,分设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拉开了金融组织体制改革序幕的话,工商银行的成立则为这项改革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可以说,1984年1月1日工商银行的正式诞生,是新中国中央银行制度得以确立、国家专业银行体系最终形成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三、国家专业银行时期的工商银行
工商银行成立后的第一个10年间处在国家专业银行时期,企业化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绩,通过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充分发挥了融资主渠道作用;坚持“择优扶植”信贷原则,以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重点,积极开拓,存、贷、汇等各项业务取得了长足发展,成长为中国第一大银行;信用卡、国际业务等新兴业务从无到有,电子化建设初见成效,经营效益不断提高,较好地完成了国家赋予的宏观调控任务和政策性贷款任务,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
(一)积极实施以搞活城市行为中心环节的企业化改革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并确定推进专业银行企业化改革为整个金融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重要任务。1986年1月,国家体改委、人民银行在广州联合召开沈阳、广州、重庆、武汉、常州等5城市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座谈会,正式部署了专业银行等的企业化改革。此后,包括工商银行在内的国家专业银行开始了长达近10年的以“企业化”为目标方向的管理体制改革。从1986年起,工商银行以城市行为基本经营核算单位,下放“六权”(业务经营权、信贷资金调配权、利率浮动权、干部任免和奖惩权、劳动组织和工资奖金形式的决定权、利润留成支配权),实施了以搞活城市行为中心环节的管理体制改革。在管理机制上开始尝试建立权责利相结合的责任约束机制以及以“目标经营”和“利润留成”为主要形式的激励机制,开始建立自我约束的资金管理体制和贷款风险管理责任制。建立了会计管理基础和财务预算体系,开始讲求经济效益与成本核算。初步建立了稽核管理基础,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检查制度。经营机制开始向企业化转变。
(二)各项主要业务快速发展,经营效益不断提高
这一时期,工商银行各项主要业务伴随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金融需求,以范围、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对国民经济各领域全方位渗透为特征,存贷款业务和结算业务快速发展,资金实力迅速壮大,经营效益不断提高。1984年成立当年,工商银行各项存款余额1696.1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470.22亿元,当年利润54.27亿元。经过10年发展,截至1993年末,工商银行各项存款余额8844.44亿元,比1984年增长了4.2倍,年均增长20.1%;各项贷款余额11128.23亿元,比1984年增长了3.5倍,年均增长18.2%;1984年至1993年,10年共实现纯利润1111.83亿元,年平均实现纯利润111.18亿元;截至1993年末,工商银行各项存款余额占国内银行业存款总额的38.1%,各项贷款余额占国内银行业贷款总额的42.1%,获得并保持了中国第一大银行的地位,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机构人员不断增加,营业办公条件逐步改善
为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银行服务的需要,工商银行的营业网点和人员规模不断扩增。1984年末,工商银行境内机构19199个,人员36.62万人,自用固定资产(原值)27.95亿元。截至1993年末,境内机构已达34002个,比1984年末增长了77.1%;人员达55.49万人,比1984年末增长了51.5%。为了改善营业办公条件和解决职工住房问题,在利润留成水平低、财务力量较弱的条件下,工商银行通过增产节约、统筹兼顾,建造了一批营业办公大楼和职工住房,增添了一批交通工具、办公用具和电子机具。截至1993年末,全行固定资产余额(原值)达226.59亿元,比1984年末增加198.64亿元,增长了7.1倍。
此外,专业银行时期,工商银行通过开展以“行风”教育和提高服务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员工队伍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全行员工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建行初期,在传承人民银行“三铁精神”(铁账本、铁算盘、铁规章)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创造性提出了“求实创新、吃苦耐劳、顾全大局、团结奋进”的“工行精神”;建立了统一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创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在随后的企业化经营阶段,工商银行坚持“经营效益高、资产质量高、自身信誉高”的“三高”观念,促进全行逐步形成严谨规范、诚实守信、创新进取、务实敬业的工作作风和行为准则,有力推动了向商业银行的过渡转变。
四、国有商业银行时期的工商银行
1994-2004年间,工商银行处于国有商业银行时期。在渡过由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的调整发展期之后,自2000年起,工商银行加快向商业银行目标的改革步伐,提出并坚持“效益、质量、发展、管理、创新”的“十字方针”,狠抓质量效益,全面加强管理,从严治行,经营管理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全行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建立了以质量和效益两大类指标为中心的新型经营管理体系,促进了全行资产质量、经营效益的根本性好转,在资金实力、业务创新、跨国经营、信息化建设、机构改革、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较好成绩,为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率先实行统一法人制度,构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系
1993年以后,我国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要求,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1993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治理整顿金融秩序为主题,提出了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措施。随着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分离,包括工商银行在内的国家专业银行开始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根据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有关规定和商业化、集约化经营管理的要求,工商银行在业内最早实施了统一法人体制,推行了“下管一级、监控两级”的分支机构监控模式,建立健全了集中统一的授权授信、资金管理、信贷风险控制、经营管理综合考核、全面成本管理及内部控制等制度,并逐步形成了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管理制度与机制。持续加快电子化、信息化建设,在“9991工程”顺利完成后,工商银行又实现了总行对全系统的集中管理和实时监控。
(二)集中精力消化不良资产包袱,资产质量发生根本好转
这一时期,工商银行的经营管理以防范和化解资产风险为首要任务,实施了贷款进入和退出战略,大幅度调整信贷结构,实行贷款新老划断,严格控制新增贷款质量,积极防止存量资产劣变,大力度压降不良贷款,努力消化非信贷不良资产。1999-2000年间,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工商银行累计向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不良资产及转股债权4077亿元。扣除表内应收利息和“债转股”中的正常贷款因素,工商银行实际剥离不良贷款本金2942亿元。
2000-2004年间,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工商银行经过艰苦努力,利用自身创造的经营效益,清收、消化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的“双下降”。按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标准,到2004年末,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降至18.99%,比1999年最高峰时的47.59%下降了28.6个百分点。自1999年以后,工商银行的新增贷款不良率始终控制在1.6%以内,达到了国际商业银行的优良水平。
(三)坚持业务开拓创新,经营效益明显改善
国有商业银行时期,工商银行积极拓展优质业务市场,存款、贷款业务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中间业务有了突破性发展;持续推进跨国经营战略,组建了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简称工银亚洲)和工商东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工商东亚),海外机构与业务快速发展,国际业务经营效益有了较大提高;通过全面实施品牌战略,确立了牡丹卡业务品牌。与此同时,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要求,工商银行从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益出发,对原有机构、人员进行了大幅度精简;根据经营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转移的需要,按照业务和管理流程再造的要求,调整了总行和各级分支机构的内部机构设置。
2000年工商银行一举扭转了此前连续6年经营性亏损局面,营业利润开始逐年增长。到2004年,工商银行境内外机构实现营业利润746亿元,5年间累计实现营业利润2277亿元,年平均实现营业利润455亿元。
(四)经营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各项主要业务继续保持国内同业领先地位
国有商业银行时期,工商银行通过积极调整,资产、负债及收入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推动了经营结构和经营模式战略转型的实施。资产结构方面,工商银行原来信贷资产占绝对比重的格局发生了变化,非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逐步提高;负债结构方面,被动性负债虽仍占据主导地位,但主动性负债已开始有所发展;收入结构方面,单一依靠信贷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有了较大改变,中间业务收入、债券投资和资金交易收入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存贷款利差收入的比重有所下降。
截至2004年末,工商银行总资产和总负债分别占国内银行业总资产及总负债的17.95%和18.15%,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占国内银行业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的19.91%;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占国内银行业人民币各项贷款余款的19.46%。2004年,工商银行办理进出口结算业务额1775.3亿美元,占国有商业银行(包括工商、农业、中国、建设及交通5家银行)进出口结算业务总额的21.24%。
2004年,工商银行银行卡发卡量为1.11亿张,占全国金融机构银行卡发卡量的14.49%,占当年银行卡交易额的10.57%;年末银行卡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942.23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银行卡人民币存款余额的19.23%。工商银行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还跨入了世界企业500强行列。在《银行家》、《欧洲货币》、《环球金融》、《亚洲货币》等国际权威媒体和机构开展的评优评级中,工商银行先后获得了“中国最佳银行”,“中国最佳零售银行”、“中国最佳个人网上银行”、“亚洲区最佳贸易项目融资银行”等重要奖项,开始树立国际化大银行的良好形象。
此外,在员工队伍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工商银行主动迎接经济金融全球化和建设现代商业银行的多方面挑战,着眼于经济金融工作大局和工商银行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狠抓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探索建立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开展了大规模、系统化、分层次的员工培训。工商银行重视以人为本、服务为本、信誉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和群众性理论研究。在提出并坚持“十字方针”的基础上,形成了“五种观念”,培育了“六种精神”,逐步形成具有工商银行特色的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
五、向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历史性转变
为顺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金融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自2002年起,工商银行为实施股份制改革做了大量准备工作。2005年4月,国家正式批准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方案,工商银行财务重组随之启动。10月,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6年10月,工商银行股票开始面向海内外公开发售,并实现了在上海、香港两地同步上市,由此完成了工商银行发展史上的一次“脱胎换骨”的彻底转变。
(一)财务重组顺利实施
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WTO,由此拉开了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面对金融业即将全面开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银行业的首要任务是抓住入世后5年过渡期的宝贵时间,加快自身改革和发展。
2003年9月,国务院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立。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
2005年4月18日,国家正式批准了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方案,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工作正式展开,财务重组随之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工商银行财务重组包括资本重组和不良资产的处置,其中资本重组以国家注资和发行次级债两种方式进行。
4月21日,国家通过中央汇金公司动用外汇储备向工商银行注入资本金15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240亿元)。同时,财政部保留与中央汇金公司等额的原拨资本金1240亿元作为工商银行资本金,从而使工商银行核心资本金达2480亿元,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6%。
为了补充附属资本,进一步改善资本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同年8月,工商银行以组建承销团的方式成功发行了首期350亿元的次级债券。在进行资本重组的同时,工商银行部署实施了不良资产的第二次剥离工作。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经过全行上下周密安排,工商银行最终顺利完成了2460亿元损失类资产剥离和4590亿元可疑类贷款转让工作。
(二)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经过紧张筹备,2005年10月25日,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暨第一次股东大会、第一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和第一届监事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新的公司章程(草案)、“三会”议事规则(草案),选举产生了第一届董事会和监事会,聘任了高级管理人员,初步建立了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工商银行改制后名称由中国工商银行变更为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工商银行”。
第一届董事会选举姜建清担任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凯生任副董事长、行长;第一届监事会选举王为强担任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监事长。同时,工商银行抓紧完成了股份公司设立最后环节的法律手续等,举行股份公司成立大会的时机已经成熟。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并经银监会批准,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于2005年10月28日正式成立。当日下午,成立大会暨揭幕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成立大会由杨凯生行长主持。人民银行周小川行长和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姜建清董事长为股份公司揭幕。
揭幕仪式后,周小川行长、财政部李勇副部长和姜建清董事长先后在成立大会上致辞。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国内外金融同业,中介机构,工商银行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成员,各分行、各部门的负责人和员工代表,老领导和老员工代表,共计约1000人出席了成立大会。
工商银行的全部业务、资产、负债和机构网点、员工,均纳入股份制改革的范围,整体重组后全部进入股份有限公司。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工商银行进行了整体的彻底改制。
(三)成功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
引入合格的境内外战略投资者,促进股权结构的多元化,使公司治理机制更加完善合理,是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的重要步骤之一。工商银行对引入战略投资者问题高度重视,成立了由总行股份制改革办公室牵头的战略引资工作小组,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并与潜在的战略投资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接触。经过综合权衡和艰苦谈判,工商银行最终确定由美国高盛集团、德国安联集团和美国运通公司组成的高盛投资团作为战略投资者。
2006年1月27日,工商银行与高盛投资团在北京成功签署了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根据协议,高盛投资团将出资37.8亿美元入股工商银行。随后,工商银行又成功引入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作为股东。6月19日,工商银行与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成功签署了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高盛投资团和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的成功引入,是工商银行改制重组的重要成果之一,为工商银行公开发行上市,进而迈向国际资本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实现上海、香港两地同步上市
2006年3月至10月,工商银行为IPO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3月22日,工商银行上市项目准备工作会议召开,标志发行上市准备工作正式启动。6月29日,工商银行A股主承销商选聘会议召开。7月20日,工商银行A股发行工作启动大会召开。自7月中旬以后,工商银行A+H股同步发行上市方案进入报批程序。
9月,工商银行完成了招股说明书的审定与披露,随之进入境内外路演阶段。从9月底至10月中旬,工商银行管理层分为红、蓝、橙3队路演团,分别由姜建清董事长、杨凯生行长和李晓鹏副行长带领,先后在境内外展开了预路演、路演活动。境外路演前后历时9天,行程遍及亚洲、欧洲和美国的18个重要城市。
10月18日(北京时间),工商银行红、蓝、橙3队路演团成员分别在美国洛杉矶、荷兰阿姆斯特丹和北京进行大型网上路演,这是国内首次在境内外三地同时进行网上路演。在境内外路演过程中,各地投资者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对工商银行材料介绍和管理层的专业表现比较满意,并普遍认为工商银行作为中国银行业的龙头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突出,经营稳健,对认购工商银行股份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多家投资者表达了与工商银行合作的愿望。
借助境内外成功路演的良好氛围,2006年10月16日,工商银行股票开始面向内地和香港公众投资者公开发售,两地市场机构和散户投资者积极认购。A股网上发行锁定资金超过6500亿元,创A股网上锁定资金最高纪录。香港公开发行首日申购场面热烈,成为香港历史上申购人数(申请份数)最多的发行项目,共吸引资金规模近4250亿港元(约合546亿美元),成为历史上香港公开发行部分冻结资金规模最多的项目。
随着境内外路演活动的圆满结束,10月20日,工商银行以视频会议形式,在北京、香港和旧金山三地同时召开了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定价和股票配售工作会议,股票统一定价与配售工作随之展开。在此基础上,工商银行决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10月23日,工商银行选定了在沪、港两地交易所公开挂牌上市的股票代码,A股股票代码为601398,H股股票代码为1398,公司中文简称为“工商银行”,英文简称为“ICBC”。
10月27日,工商银行在沪、港两地同时公开上市,开创了A+H股同步上市的先河。按照上市当日工商银行A股收盘价和H股收盘价对应的市值计算,在A股和H股全额实行绿鞋后,A+H股总市值达到1419亿美元,成为当时全球排名第五位的上市银行。工商银行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创造了资本市场上的多个历史之最,刷新了28项纪录,被时人誉为“世纪IPO”。
此外,在股改上市期间,工商银行全体员工传承独具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精髓,不断突破自我,敢于超越,锻造提升核心竞争力,形成了“团结一心、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创新”的股改精神。
在经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工商银行已经成长为全球市值最大、盈利最多、成长性最好的国际性大银行之一。如今,随着建设“三个之最”国际一流现代金融企业的目标、愿景逐渐清晰,“工于至诚,行以致远”价值观的基本确立,工商银行初步构建起自己的企业文化体系。
六、股改上市以后的十年“黄金发展期”
2005-2014年是工商银行改制上市后第一个十年转型期。通过转型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工商银行基本实现经营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管理体系的改革创新,创造了自成立以来发展较快的“黄金十年”,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工商银行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一)不断完善现代公司治理体系
工商银行股改上市后,建立起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组成的现代公司治理架构,形成了“三会一层”的现代公司治理架构。同时,工商银行不断优化现代公司治理制度体系,完善信息披露管理体制机制,先后制定了公司章程以及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议事规则,董事会、监事会专门委员会工作准则,股东大会对董事会权利授权方案、董事会对行长授权方案等一系列制度规范,并根据监管要求和实践需要适时修订,进一步明晰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之间的职责。
十年间,工商银行的公司治理成就斐然,获得了监管机构、资本市场及社会公众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借助对资本市场的探索和研究工作,工商银行还建立并完善了投资者关系和直接投资管理体系,相关工作机制逐步规范、有效,既取得了领先国内同业的良好成绩,又获得了境内外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可。依托持续领先的经营业绩,工商银行的再融资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二)深化管理体制和机制变革
实施以战略转型为导向的机构改革和流程改造。2005-2014年,根据转型发展的战略需求,工商银行不断推进总行组织机构调整改革,持续深化业务流程重组再造,提升了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启动并推广实施境内机构网络布局优化项目,抓住机遇、逐步完善境外机构网络布局,建成渠道多样、层次分明、定位合理、运营高效的全球金融服务网络体系。截至2014年末,工商银行已在4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38家机构,且通过参股标准银行集团使工商银行服务间接覆盖了非洲20个国家,并与147个国家和地区的1809家境外银行建立代理行关系。
推动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体制改革。自股改上市起,工商银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风险控制为目标,不断改革授信审批体制,完善信贷经营管理体系;再造和优化资产负债管理框架,全面深化全额资金集中管理改革;建立健全统一的产品创新管理体制;构建现代财务会计管理体系;打造集约、统一的价值型运行管理体系;改革集团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推动集团安全管理体系向服务型转变,为全行经营结构与发展模式的调整转型提供了有利的体制机制条件。
进一步完善风险和内控管理体系。2005-2014年,工商银行按照现代商业银行风险治理要求,以建立健全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与制度体系为目标,构建并完善集团并表风险、国别风险等管理体系,逐步建立起声誉风险管理体系;持续推进风险量化体系建设与应用,贯彻资本约束及风险收益相平衡的经营理念;改革创新内部审计体系,探索发展内控合规管理体系;建设集团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市场风险管理水平,为全行经营转型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保障。
(三)推动经营结构和模式重大调整
积极稳健推动国际化布局。2005-2014年是工商银行国际化快速推进的“黄金十年”。十年间,工商银行国际化发展战略日趋完善,境外机构布局基本完成,境内国际业务迅猛发展,代理行业务取得突破,跨境人民币业务从无到有,阔步前行,国际化支持保障基础逐步稳固。经过十年来的探索,工商银行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独具时代特色的国际化发展道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新中国金融业发展史上书写了“扬帆出海”的华彩篇章,为将工商银行建设成为全球性领先大银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稳步推进综合化经营。股改上市以后,工商银行通过创新推动综合化经营。工商银行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完善综合化经营战略,积极审慎推进综合化经营。经过十年的努力,工商银行基本建成跨市场、多元化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多元业务互促发展格局逐渐成型。工银瑞信、工银租赁、工银国际及工银安盛等综合化子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对集团利润贡献不断提升。利润中心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分行+专业产品线”双支撑的盈利格局基本形成,工商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持续优化资产负债和收益结构。股改上市后,工商银行确立非信贷业务超常规发展战略,持续推进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十年间,工商银行资产负债总量持续平稳较快增长,同业业务稳健发展;资产结构不断优化,客户存款基本稳定,各项业务保持较快发展态势。为构建多元、均衡的盈利格局,工商银行积极实施收益结构调整战略,大幅提高非信贷利差收入占比。经过十年的经营发展,工商银行盈利规模迅速增长,成为全球最盈利的银行;盈利来源构成日趋多元化,全行可持续增长的盈利格局逐渐形成。
强化资本和资产质量管理。2005年股改上市以后,工商银行坚持转型发展战略,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后宏观经济金融和监管环境的变化,不断加强资本管理,完善资本管理各项举措;实施符合集团转型发展需要的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强化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多措并举稳定信贷资产质量。经过不懈努力,工商银行资本净额逐年上升,资本充足率连续多年处于国内外同业较高水平。自2013年起,工商银行一级资本已居于全球可比银行之首;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基本保持“双降”态势,贷款质量处于国际同业先进水平。
深入挖掘区域发展潜力。股改上市之初,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特征并配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工商银行提出加大城市市场拓展力度的区域发展战略。在充分摸底调研的基础上,工商银行不断完善区域发展战略及其实施路径。针对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分行盈利增长的新变化,为改变盈利区域来源结构单一的局面,提高核心竞争区域和重点竞争区域的竞争力,工商银行提出并实施了分行盈利梯队战略。2009年以后,工商银行以提升经营单元竞争力为导向,接续开展了两轮省(区)分行营业部和重点县支行变革,大中城市行和重点县支行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
加快渠道结构的整合优化。2005-2014年,工商银行坚持经营结构和模式的战略转型,先后制定一系列渠道发展规划,优化渠道结构,积极打造新兴渠道,稳步推进集约化经营,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渠道发展模式与建设路径,构建了营业网点、自助银行、电子银行、客户经理等四大类渠道之间联动互补的多层次、立体化的营销服务渠道体系。十年间,工商银行电子银行渠道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日趋健全;物理渠道布局持续优化,运营和服务效率逐步提升,经营效益显著提高;客户经理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结构进一步优化。
(四)各项业务的全面发展
推动公司金融业务转型发展。十年来,为适应外部环境和客户需求变化,工商银行不断完善总分行分层、联动营销体系,创新专项融资产品线业务与商投互动发展新模式,逐步形成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的公司金融业务发展道路。
2013年,工商银行推进实施“大公司金融”战略,把握不同类别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形成了“客户经理+产品经理+服务方案”的综合化服务模式。工商银行还加快探索现代商业银行专业融资经营模式,依托国际化拓展专项融资市场,依托市场化提高专项融资产品竞争力,逐步形成了飞机融资、船舶融资、国际银团和出口买方信贷四条专业条线;开创了“商投互动”发展新模式,境内外投行业务布局日趋完整,丰富并形成完整的投行产品体系。
深化机构金融业务发展层次。工商银行持续巩固“银银、银证、银保”同业领域的合作,深入开展银政合作业务,持续巩固银军合作优势,加强民生金融服务,推动同业合作创新。积极支持国家农业金融发展战略,构建银银平台,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培育现代资本市场的战略,以证券资金第三方存管为纽带,促进银证联动合作模式,通过产品创新、渠道互补、客户共享等方式,打开银证双赢合作局面。把握银保合作机遇,夯实代理业务基础,拓展银保业务合作领域,在资金清算、保值增值、资金托管、股权合作等方面创造与保险行业的合作机会,深化银保合作内涵。配合推动国库支付制度改革,协助推进非税收入收缴和财税库银改革,利用银行信息化建设不断挖掘银政合作新动能。把握军队客户需求,利用优质金融服务和产品,持续巩固银军合作优势,增进银军合作友谊。2012年起,工商银行制定并实施了“全机构金融”战略,以机构客户需求为导向,把握市场机遇,通过业务流程优化,构建统一管理、综合服务、分工合作的机构客户服务新模式。
创新零售金融业务发展模式。工商银行积极适应经济社会环境及需求变化,推进零售业务经营转型,相继提出并实施“大个金”、“强个金”、“大零售”战略,奠定了零售金融业务的大行地位。紧抓国家经济成长和居民财富增长带来的机遇,立足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增强零售业务的市场竞争力,逐步建立“与客户需求对接、信息资源共享、营销服务协同、业务产品整合”的大零售发展格局。大力推进个人金融业务集群式发展,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产品体系,不断优化和创新零售金融业务产品,做大做强零售业务。逐步建立以储蓄存款、资产管理、小微金融、私人银行、信用卡产品等多条线产品并进零售盈利模式,持续推动了零售业务的健康发展。
推动资产管理业务跨越式发展。工商银行针对经济金融市场和监管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客户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电子化及综合化,提出并全面实施“大资管”战略,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推进经营模式与结构的调整转型。股改上市以来,工商银行努力推动结算与现金管理业务升级发展,积极实施品牌经营战略;通过完善组织管理,创新投资模式,大力发展代客理财业务,保持行业领先优势;创新变革运营管理,促使资产托管业务始终领跑同业;从企业年金业务发轫,发展壮大养老金业务。
夯实金融市场交易业务基础。工商银行综合运用利率、汇率、商品等多类型金融工具,通过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进行本外币资金的投、融资运作与交易,承销、发售直接融资工具等,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与综合服务水平。2010年利润中心改革以来,工商银行市场交易业务保持了快速稳健的发展态势,并通过科学优化投资组合结构、探索开展产品与经营模式创新、大力加强产品线组织推动、完善综合业务支持能力等措施,不断提高金融市场业务线的盈利能力,为促进全行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持续完善基础设施与运营保障体系
坚持抓好信息化建设。股改上市以后,工商银行加速推动信息化建设,完善产品创新管理模式,通过产品创新激发经营活力,应对内外部经营形势的复杂变化,促进全行经营转型。持续完善信息系统运行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适应转型发展要求和内外部监管形势的研发项目和业务创新,推进大数据应用,建立面向未来业务发展的技术体系框架,完善科技管理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围绕转型发展战略目标和业务发展规划,逐步推动由银行信息化到信息化银行建设的转变,在科技基础建设、生产运行管理、应用研发及科技管理等方面取得新的发展和突破。通过强化监控、应急、灾备体系建设,提升自动化管理水平,保障全行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顺利进行。全力构建完备的信息技术防护体系,全面提升信息安全防控能力。建立数据仓库系统,并不断深化数据仓库建设应用,实施精准营销,改进风险管理。创新建设集团信息平台,投产全球信息资讯平台,建设和推广办公信息化系统平台,加强信息规范化使用。
大力打造优秀金融企业文化。工商银行股改上市后,持续推进独具特色的现代金融企业文化建设。持续完善品牌管理体系,推动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快速提升。坚持历史传承并结合时代背景,初步形成了新时期企业文化体系,“工于至诚,行以致远”价值观成为全行的精神支柱。深入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廉洁文化,强化监督执纪问责,营造风清气正、崇廉尚实的良好氛围,为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纪律和作风保证。
以员工为本,开展“感动工商银行”员工评选等主题教育活动和员工关爱工程,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员工的主力军作用。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强化工会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丰富责任内涵,健全工作机制,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社会责任管理和执行体系,在建设世界一流现代金融企业的征程中,全面履行好公司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让所有利益相关者和全社会分享工商银行改革发展的成果。
七、工行互联网金融战略
2015年9月29日,中国工商银行举行互联网金融战略暨网络融资中心成立发布会,宣布构筑以“融e购”、“融e联”、“融e行”平台和网络融资中心“三平台、一中心”为主体的互联网金融战略,标志着工行以e-ICBC(Electronic电子,Information信息,Commerce商贸,Banking银行,Credit信贷)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进入了新时代。
(一)工行互联网金融战略的基本架构
工商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战略是:以融资为本、创新为魂、互联网为器,构筑起以“三平台、一中心”为主体,覆盖和贯通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社交生活的互联网金融整体架构,以大银行的新业态、新生态,为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增添新动力,为推动自身经营转型提供新引擎。
1、“融e购”平台
“融e购”平台,是一个整合了用户与商户,链接支付与融资,统一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电子商务平台。平台秉承“名商、名品、名店”的定位,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已从日常消费品扩展到地产、旅游、汽车、教育等行业,并积极进军跨境电商领域。
2、“融e联”平台
明年将全面推出的“融e联”平台,是一个银行与企业、银行与客户、银行内部的即时信息沟通和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平台是对银行传统营销服务模式的创新和颠覆,客户在智能手机中下载安装“融e联”应用程序后,可以随时随地享用工行7×24小时的贴身金融服务。
3、“融e行”平台
已完成试点,近期即将面世的“融e行”升级版,是一个通过业务开放、客户开放、平台开放,使客户不用依托物理网店和柜员,通过互联网方式直接购买产品、获取服务,实现线上线下同步融合、网上业务全部直销、工行与非工行客户均可享用的全方位、全覆盖服务。
4、网络融资中心
新成立的网络融资中心,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与大数据建立风险控制模型,通过信贷标准化、交易流程模式化的办法,为小微企业和个人金融业务提供线上融资贷款服务,给客户带来“无地域、无时差、一键即贷”的良好体验。目前网络融资中心融资总规模4500亿元,是国内最大的网络融资银行。
(二)对工行互联网金融战略的几点认识
工行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是信息化银行建设的新阶段,是e-ICBC的新拓展,是引领时代变革的新举措,是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新生态,是进步发展的新引擎。
1、引领潮流、走在前沿
今天的世界变化之快已远超人们的想像,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互联网日益成为每名普通人每天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实体和物理消费与服务在向网络转移,同样依托互联网实现融资、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互联网金融,也正以“爆炸式”的增长模式迅猛发展。
在这种新时代大潮下,工行以主动变革的精神去应对变革,搭建了“两地三中心”的科技运行架构,率先实现了大数据集中,从2000年初就建立了以网上银行为主的电子银行体系,2008年推出手机银行业务,信息科技基础处于全球金融业领先水平,是最早的创新者和实践者。此次推出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更是对e-ICBC的全新拓展,不仅开启了自身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篇章,也为金融“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新的推动力量。
2、基础牢固、优势明显
互联网金融,因其主要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提供服务,具有庞大的信息量和数据理能力,可以方便的惠及亿万用户,实现一键交易、一秒处理、即时到账,体现出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发展快的特点。但由于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运营中,传统金融机构与非传统网络企业并存,层次不齐、鱼龙混杂,缺少监管和法律约束,缺乏准入门槛和行业规范,暴露出管理弱、风险大的缺陷,例如今年的P2P平台商户“跑路”比例就高达30%,极大损害了客户利益,制约了互联网金融发展。工行推出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提供网络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基础,是工商银行雄厚的实力和庞大的既有客户量,科学定位于普通用户和小微企业,起点很高、基础牢固、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是小型金融公司无法比拟的,也走在了国内主要银行的前列。
3、架构科学、产品丰富
推出“融e联”、“融e行”和成立网络融资中心(今后是否会将其成为“融e贷”),是即工行电商平台“融e购”取得成功之后,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工行对互联网金融战略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三平台、一中心”既保持各自特色,分别从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角度提供服务,功能各有侧重;又实现高度的互联互通,通过开放共享、协同互动、相互促进,将已有的工行e支付、工行e投资、工行e校园、工行e商友、工行e生活连通整合,把融资、支付、投资理财三大产品线连成一体,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网络金融服务服务体系,使工商银行的整个互联网金融圈枝繁叶茂、生机勃发。
4、发展迅速、前景可观
近年来,工行网络金融业务取得了迅猛发展,2014年初推出的“融e购”平台,在短短不到2年时间内,客户量已超2400万人,年内交易额超6000亿元;基于客户线上线下直接消费的“逸贷”客户数量已达430万,余额突破2000亿元,已与全国P2P网贷成交额基本相当;为契合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互联网贷款产品“网贷通”,已累计为近8万小微客户放贷1.85万亿元,余额近2300亿元。
近期,随着国家《“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的颁布和相关政策的深入实施,互联网金融正在迎来新一轮的强劲成长。作为国内最大的商业银行,通过“三平台、一中心”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必将充分发挥工行现有1.6亿手机银行客户量、2亿网上银行客户量及450万亿交易量的“酵母”作用,全面提升e-ICBC的价值创造能力和服务品质,以自身发展的新优势和新动能,为推动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发挥重要作用。
版权声明及安全提醒:本文转自网络平台工商银行,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金融文库」立场。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金融文库」仅提供免费交流与学习,相关内容与材料请勿用于商业。我们感谢每一位原创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如本转载内容涉及版权及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客服处理(微信号:JRwenku8),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