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开启的互金整改开始,互联网金融的行业发展从野蛮生长到泥沙俱下,政策背景从监管套利到持牌经营,竞争格局从颠覆重构到牵手合作。
截至2月12日,除了依然有待进一步化解的P2P/ICO等存量风险之外,我们看到整个金融体系对于消费者和小微商户的覆盖得到显著提升。往前看,在日臻完善的监管框架下,无论是积极转型拥抱科技的领先金融机构,还是流量/数据/技术优势显著的互联网巨头,都有机会共同开垦金融服务下沉的增量市场。
通过剖析2014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各个细分领域的用户数据,我们总结行业发展的十大趋势如下:
一、移动金融用户数高速增长,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014年以来金融领域的移动化趋势强劲,金融领域App的MAU(月活跃用户数)及DAU(日活跃用户数)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往前看,我们认为移动金融渗透率将持续提升,主要受益于:
1)金融服务的持续下沉带来客户基数的扩大;
2)技术驱动下线上可开展业务继续拓展、用户体验不断改善;
3)传统金融机构在成本效率考量下优化线下布局、继续加码线上场景建设。
特别值得提出,头部金融机构在科技尤其是金融App的投入明显加大,而且用户体验更加友好,从原来单纯堆积功能进行转变,更加重视界面、体验、流程等细节。
二、政策及市场环境带来波动,关注指标从规模转向黏性
就户体量整体而言,支付及网上银行类App用户数较高,理财及现金借贷类App次之,保险类App用户数相对较少;从用户增速对比角度看,股票交易类受资本市场影响、P2P理财类受监管洗牌影响;从集中度角度看,支付结算领域受支付宝一枝独秀影响而集中度较高,现金借贷领域行业则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分散格局;用户黏性角度看,股票及理财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及次数较高。
三、传统金融VS. 互联网公司:数量已相当、质量需提升
我们定义月活高于500万或日活高于100万的37个金融移动应用为头部App,我们发现除了支付宝一骑绝尘之外,传统金融和互联网公司从数量上来看已经平分秋色。互联网公司在用户运营上优势明显,传统金融机构在客户黏性方面依然有较大提升空间。
四、互联网降维打击“二元化”,零售端竞争局面方兴未艾互联网
降维打击二元化,即互联网公司对传统金融的冲击仍将持续;头部金融机构拥抱互联网,拉大了与中小金融的“数字鸿沟”。大型金融机构转型成效逐渐显现的同时,中小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挑战依然较大。互联网公司对传统金融的冲击仍将持续,证券/基金领域影响高于银行/保险。
五、互联网公司寡头格局初定,二线巨头或追求单点突破
互联网金融的“两极”格局初定,缺失移动支付船票的二线互联网公司或更多追求单点业务突破,金融牌照战略布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六、支付的入口地位愈发重要,生态布局上蚂蚁更胜一筹
支付宝业已成为金融生活一站式服务平台。蚂蚁金服通过支付宝入口提供无可比拟的服务深度及广度。
七、消费贷监管进一步趋严下,金融机构持牌优势在凸显
趋严监管下行业增速放缓,持牌机构快速下沉抢占市场,在资金优势及牌照加持下,持牌的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在消费信贷市场保持稳健增长。
八、股票基金受市场波动较大,行业龙头逆市提升市占率
股票基金领域显著受市场的周期性影响,整体而言,侧重资讯属性的股票App人均单日时长更高。龙头的成长性体现在市场规模的波动上升及市占率的提升。
九、互联网保险获客成本过高,独立渠道发展仍处探索期
互联网保险的大规模盈利短期可能是“伪命题”。尽管我们观察到领先互联网保险平台的保费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势头,但线上独立保险App的用户数整体偏低。在经历了线上销售的1.0阶段、场景销售的2.0阶段,到如今保险科技的3.0阶段,互联网保险的空间巨大,同时挑战也较大。
十、估值呈现冰火两重天局面,平台模式最大化用户价值
金融科技公司的估值出现巨大分化。在行业越过野蛮生长、迎来趋严监管背景下,互联网巨头更有机会能凭借自身积攒的流量/数据/技术实力,赋能传统金融机构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享收益。
版权声明及安全提醒:本文转自网络平台网络,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金融文库」立场。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金融文库」仅提供免费交流与学习,相关内容与材料请勿用于商业。我们感谢每一位原创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如本转载内容涉及版权及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客服处理(微信号:JRwenku8),谢谢!